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上好语文课,遵循的原则之一是要把理论联系实际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去指导教学。因此,教学中讲究“举例子”的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列举的例子(主要指一些实例)应力求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征,例子的数量宜少不宜杂。比如北京市景山学校马淑珍老师这样教汉语拼音“a”:马老师把一个梳小辫的女同学叫到前边,让她侧身对着同学,接着指一指黑板上的“a”,再指那位女同学,问:“这个字母像不像她的脑袋?圆圆的脸蛋儿,小撅撅辫,像不像?”学生活跃了,齐声答道:“像。”马老师对这个女同学说:“你过去感冒…  相似文献   

2.
人的双手的动作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人们早已有所觉察。有人估计,人的双手能做出几十亿种动作,而手的动作又是跟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用手工作是激发智力才能,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物,下面列举数例略加说明。 1.在讲授“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时,我让全体学生尽力鼓掌,然后,由学生分别把自己的左右手感受及时间性问题(同时)表达出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孤掌难鸣”的物理含义。 2.在讲解课本对摩擦粗浅的解释即“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互  相似文献   

3.
学习和理解力的概念以后.学生经常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什么是力的效果?(2)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其实,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复杂、也不困难,弄清它们能够使力的知识纵横拓展和深化有序.力的效果,是指物体受力时发生的两类物理变化:一是物体因受力而发生的形状变化;二是物体因受力而发生的运动状态变化.物体的形状变化简称形变,它包含着物体的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曲直变化、体积大小变化等多层意义.这些形状片、皮球等物变化,通过弹体受力会发生簧、橡皮筋、竹相关的形变实验来观察,同学极其容易领会和理解.值得指出的…  相似文献   

4.
举例教学法     
<正>人人都会举例子,老师教学当然也需举例子。我们举例子的目的,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深奥的、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用一个比较直观的、浅显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例子来进行解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学会知识。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举例方面的一些体会。一、举例原则1.贴近生活的原则。例子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举例的大原则。如果例子远离学生实际,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和感受,能达到预期目的吗?如北师大版(下  相似文献   

5.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弹力和静摩擦力往往是最难确定的.为了突破了这个难点,深化对弹力和静摩擦力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弹力和静摩擦力的“适应性”特点,并在教学中分层次,有步骤地让学生体会、掌握它们的这一特点,使学生对弹力和静摩擦力变化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适应性”是指: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发生变化时,物体受到的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通常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它们对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说”的八种方式中宁县鸣沙镇黄营小学吴玉泉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重视学生“说”的训练,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说”呢?可以采用以下八种方式进行训练。一、举例子,说...  相似文献   

7.
物理概念教学的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生动具体的物理事实.中学物理讲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力”.怎样讲好“力”呢?首先应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开始,如踢足球、背书包、做推手游戏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句话.然后进一步做一些实验:用两把弹簧秤,其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它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并让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发展,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1.联系生活,建立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学习新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品形状相近?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茶叶罐、药盒、小皮球、魔方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使他们知道这些物…  相似文献   

9.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接近“力与运动”科学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我们都可把它们叫做平衡力.但平衡状态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所以,同学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才受平衡力作用.正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是一个力,至少同时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物体,我们总可以利用物理方法将诸多力转变成两个力.因此,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简单的二力平衡.那么,二力平衡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同体”、“同时”、“共线”、“等值”、“反向”十个字来高度概括它,具体地说:同体:二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相似文献   

11.
一、语文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1.句子成份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一些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理解不透,如果对某些概念或规律进行必要的句子成份分析,就会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主干是“力是作用”,“物体对物体”是定语。句子意思主要是由定语、状语、补语加以说明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象手推门,手是施力物体,门则是受力物体。可见,句子呢份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它同样也占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中的“平衡”是抬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有三种表现形式:(1)静止;(2)匀速直线运动;(3)匀速转动.平衡力是指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的力,平衡力可以是两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现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比较如下:一、力的作用对象不同两个彼此平衡的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两个相互作用力则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一例1如图l物体A静止在水平面B上,物体A受到水平面B的支持力人和重力G。两个力的作用,地面B受到物体A的压力F。F支和民同时作用在物体A上…  相似文献   

13.
《机械制图》是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应用平行投影法,将物体分别向空间相互垂直的三个平面上投影,由此得到物体的三视图。本课程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将空间物体通过三视图(或多视图)绘制成平面图形的方法;二是要求学生面对三视图(或多视图),读出它所表达的空间物体的实际形状。为了使看图人能够理解画图人的意图,“国家标准”对机械制图的画法作了极为严格和缜密的规定。因此,《机械制图》教学中有两大重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国家标准”的内容,这样才能“画出”正确的三…  相似文献   

14.
王晓东 《物理教师》2000,21(5):17-17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力学时最头疼的问题是物体的受力分析,尤其是遇到多个物体在一起的时候要求对某一物体分析受力,心里知道用“隔离法”,但怎么想也隔不开,通过调查,我发现多数学生有这么一个观点──力是可以传递的;有的还形成了定论“液体可以大小不变的传递压强,固体可以大小不变的传递力”.那么,力是不是真的可以传递呢?答案是否定的.但既然该观点被广为接受,也一定有它正确的一面,所以教学时“一棍子打死”并不见得有效,需要逐步分析,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接受. 首先可以构造如图1所示的物理模型,物体静止在光滑地面上…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设计思想“速度”与“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物理量,许多初学者,特别是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常常是混淆不清,对其使用也常常是张冠李戴;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为学生误解而感到头痛。如何利用计算机课件实现场景再现的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如何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两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相似文献   

16.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中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未来。在说明过程中 ,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恰当地说明了事理。一、举例子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或介绍知识。对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 ,要让读者了解并且信服 ,就得举出实例来说明。举例方法可分为三种 :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本文中涉及到了前两种。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如第一段中介绍死海的“死”,作者列举了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海…  相似文献   

17.
物体的浮沉情况,常用“漂浮”、“上浮”、“悬浮”和“下沉”来描述.用运动和力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词的物理意义.漂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因此,物体保持静止.上浮是一运动过程.如将一木块压入水中放开,木块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木块就要沿着较大的那一个力(浮力)的方向运动.木块露出水面以前,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露出水面以后,浮力随着木块的上升而减小.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悬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大小相…  相似文献   

18.
在物理课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另一个是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规律是从形变角度来进行实验的,本文通过设计从力使物体运动状态角度来研究合成规律的实验,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徐忠岳 《物理教师》2009,30(7):26-28
摩擦力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起这两个概念,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然而摩擦力尤其是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演示(俗称“红蜡块”实验)一直以来是中学物理实验设计的难点.如何演示好这两个实验呢?从原理上讲,只要用绳子水平且匀速拖动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绳子的拉力大小就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体系,更要教给学生物理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评估、提出问题能力.这需要教师经常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表象思维、机械思维发展成抽象思维、创造思维.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呢?一、嘉经常给学生找“麻烦”,巧妙设问,提供引起学生思维的材料.例如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怎么样的力可以合成;怎样分解一个力;合力能否小于分力,这些疑难问题,可以设置下列几个问题:1、作用在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