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许多同学虽然做了不少题,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只为做题而做题,陷入题海,缺少解题后的反思.这无疑等同于进了宝山却空手而归,从而丧失了许多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因此,希望同学们要巧做题,养成解题后反思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2.
做题不一定能学好数学,但要学会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却要依托于做题.如何通过做题,夯实双基,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并学会创新和应用,对于学生来讲,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解法开放.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在上完选修4.5的《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柯西不等式》后,笔者只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这是一道看似简单,但却具有丰富内涵的题目,要求用高中所学的知识,用多种解法加以证明,然后笔者把不同解法整理并展示.因为有充裕的时间,加上学生好胜的心理,大家都很积极去思考,  相似文献   

3.
刘爱华 《山东教育》2013,(Z2):74-75
不少学生在做阅读表达题时,由于不懂得这个题型的做题技巧,往往对全文认真阅读,浪费了很多时间,虽然文章意思弄明白了,却答不到点子上去,不但费时多,而且得分也不高。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巧办法呢?在阅读表达中,学生出错率最高的是写题目、填空与回答问题这三类题目。下面,我以一篇阅读表达为例,介绍一下做这三类题的做题技巧: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能发现学生大都可以掌握好各个知识点.但在实际操作和解题时.却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因读题不准确.凭着自己的感觉做题.或者仿照以前做过的题做.最终在检查时也不能够发现错误。但是,只有教师把题目着重地再读一遍时.或者带着学生重新做一遍时,他们才能发现错误。于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往往会认为.学生粗心了、马虎...  相似文献   

5.
对一道经典题进行深层剖析,从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找出解题的技巧,能较快地提高懈题的能力.拿到一道好题,应考虑这道题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哪些其它解法?题目能怎样改?又怎样做?从多方面思考一道题,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其收效远远超过用单一方法多做题的“题海战”.  相似文献   

6.
教师若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一些学习的方法,教学往往事半功倍。我的体会有三。一、读懂例题———求博更重求精在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多做题能提高数学成绩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并没与所做题目的数量成正比,究其原因有多种。如有的喜欢钻牛角尖,整天埋头于难题怪题;有的不按教学进度,教几何时做代数,题到手就做;有的做题没时间观念,慢慢吞吞,考试时紧张起来头脑一片空白……所有这些不良学法,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应容易矫正。但大量做题而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重量而轻质”。好多同学进行习题训…  相似文献   

7.
<正>同学们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要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同时还要主动地提问.当前同学们的数学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提问,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一、在添加条件中提问同学们在做题时可以这样去思考:如果在原题中增加一个条件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这样的题目能促进同学们进一步地思考,能更好地将题目与结论融合起来,同时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通览全卷,由易到难。试卷发下来,不要忙于做题,先通览全卷,并在通览的过程中做到:(1)稳定紧张的情绪:(2)大致分出难易题、生熟题;(3)对全卷大小题目、页码心中有数。然后,先做看一眼就能做出答案或题型简单的题;再做那些曾做过、见过或题型较为熟悉的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在难题、生题上浪费时间,以致熟题、易题没时间做。同时,解题的成功信息,促进了大脑兴奋,进入正常乃至超常竞技状态,即使是难题、生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9.
我思故我在———思考与做题这是每个复习中的同学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的个人观点:思考绝对比做题重要。这一理论的正确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复习深入逐渐增加。在所学知识有限时,我承认,做一定量甚至少量的题就足以应付,思考的重要性也并不明显。随着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增加,这种情况会迅速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茫茫题海,我们不可能把所有题目都做完,也不一定所有题都会做(这对于综合更为显著),怎么办?幸好,这没有必要。这时思考的重要性愈发凸现,负责任地说一句,同样题型、同样难度的题做一个小时,效果…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 情景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到某个题目时,教师能说出这个题目曾经是什么时候在什么书上或者是哪一份试卷上学生做过的,教师仔细地讲解过时,学生是一脸的迷茫,好像这题没碰到过一样,或者有学生会反映这个题目曾经做过,但是现在又不会做了.  相似文献   

11.
几何证明题虽然繁多,但是有许多是表面不同而实际完全一样的,像下列三个题目,就是把同类的证题融会贯通起来,于是能做一题,同时就能做许多同类的题目,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12.
有的同学学习数学,往往沉迷于题海,拼命做题目,有时候却是适得其反.其实,做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在遇到好题时,驻足停一停,作一些思考与探究,对提高数学素质及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效果远远大于盲目地做许多道题.下面以2007年江苏省南通市的一道二模题为例.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不等式问题相对比较灵活,能较好地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一些不等式问题时,有些貌似相同的题目用相同的方法来解决,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复习不等式时,本人将以下2道题作为一组题组呈现给学生,许多学生能解答第1题,却在解第2题出现困惑,通过及时引导辨析,达到了拨乱反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王丽丽 《考试周刊》2013,(99):66-66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做题是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的重要环节.通过做题.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正确有效地进行观察,解剖,决策,制订方案,并加以解决.正确做题,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那么什么是“做题”的好方法呢?首先,题不在多,但要精彩.精彩。是指问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强.而不应当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的复述.和简单地堆砌公式.同一类型的题目,练习两三道具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不选用那些对概念理解没有多大价值.思考方法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偏题、怪题等.正确对待做题,方法也要得当.在方法上,主张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时,同学们会遇到许多求角的大小的问题,其中有些题目看似简单,却很难人手,有些题目因思考不全面而造成漏解.怎么办?下面我来告诉你解这类题的“法宝”!  相似文献   

16.
当今理科(包括化学)复习,出现了一种常见的“怪”现象.老师常常“甩开”教材“闹革命”,以资料代替教材:同学却在满天做题.像婴儿总是“吮”着奶瓶一样,他(她)们很希望能多做一些原题来应对高考,老师问:“你们为什么只管做题,而不去看书、整理笔记、剖析并记录错题?”同学答道:“我们的题做不完!”每年高考结束,总有不少同学在呻吟:看见新题心发慌.遇到老题还是错!  相似文献   

17.
<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家长经常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明明会做的题目却做错了,改正时又能完全改对,在遗憾的同时,我们来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这也许是孩子粗心的结果,也就是孩子在独立做题时没有仔细审题,这类学生只能从知识的表面理解知识,所以他们往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种错误。究其原因我更觉得这是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地做题、做题,从而陷入“题海战”,题做多了,却不得要领,这就会伤了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题海战”不可取,当然,学习数学,做题是不可少的,但是,做题首先应精选题目,注重题目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注重题目的新颖性、创新性、应用性和探究性等;而不是一味地钻研难  相似文献   

19.
初一的同学刚入学时学习了“绝对值”这个概念.很多同学都感觉开始学时对绝对值认识挺清楚,后来做许多题目时,又不太清楚什么是绝对值了,往往一做题就错.这是怎么回事呢?实质是还没认识什么是绝对值,而只停留在会求绝对值。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实验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教学单元,而代之以"解决问题"或"用数学"的称呼,并把它渗透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以前,在旧版本的教材中,有的数学题目有固定的解题思路与公式,做题时,有的学生常常会根据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去联想,思考并解决另外的题型,还有一种学生是能看清题型,用此类题型特有的套路去列式解答,这类学生对题目不能很好地分析理解,只有盲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