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城市”理念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往区形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区域内的生态平衡。而外来生物的入侵打破了这种平衡,并对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造成严重的危害。人类社会活动的全球化是生物入侵的原因之一,它不仅带来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生物分布的空间格局——导致生物种类的重新分布,由此而产  相似文献   

3.
周健 《华章》2013,(32)
城市生态安全作为生态安全的重要视角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就生态安全的研究对象而言,生态脆弱型地区作为独具特色的环境系统,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联系城市生态安全的特征,建立了安阳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阳2001-2008年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所得结论为,安阳市生态安全水平在2001-2008年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子系统内部各指标增长速度不均衡,反映了安阳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协调能力还不够强。  相似文献   

5.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保护对策以及生态安全的内涵、现状和维护对策,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指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生物圈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维护,维护好生态安全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将生态压力指数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对天津市1989年~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及其等级划分标准对天津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试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近20年来的生态处于不安全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二是控制人口总数;三是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减少耕地损失;四是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应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构建绵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0—2004年绵阳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的结果作了状态分析与趋势分析,结论表明:2000—2004年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分别为2000—2003年为临界安全,2004年较安全,说明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正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最后,探讨了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改善绵阳生态安全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雾霾天气肆掠、水土流失严重等大量环境问题的出现,暴露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在慢慢失去平衡。这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关系。在此背景下,加强国人的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力图在分析生态问题背后的根源——人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种评价方法,对汉中市1996-2006年的生态环境压力变化态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生态足迹法,1990~2006年汉中市环境压力指数现已由0.86增长至1.12;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汉中市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现已由1996年的6736.82元减少至2006年的6501.55元,汉中市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加大,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安全;两种方法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同质效应.  相似文献   

10.
1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给人类提出了挑战.也是生态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促进了生态认知的发展,使得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快速发展起来,保护我们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世界范围内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人类必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杨善洲同志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具体而朴素.他的生态观充分彰显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意识,使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正承受着发展与环保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加大生态道德建设力度。培育生态道德,要启动习惯力量,培育人与自然的和谐胚基;彰显理性力量,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念;发挥情感力量,激发人与自然的情感认同;挖掘文化力量,拓展人与自然的亲和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使得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背景,为此亟需制定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生态监控力度,实行制度创新,以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分析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阐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确保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是指平等和谐的生态道德,并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和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伦理规范,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表征着人类群体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觉醒程度和实践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加快生态道德建设步伐、提升生态道德建设水平的现实要求,因为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搞好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基本进路是提高党政机关、企业等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生态道德意识,注重生态道德的实践,完善生态道德建设法律保障,构建生态道德建设体系,确立生态道德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8.
本体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相关,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东西。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哲学本体而以生态美为美学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生态关学的实践意义除了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或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美好人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方面的工作,在渭北旱塬已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恢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一批成功典型模式,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及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