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的人和事,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的敷演,其中真假虚实,需要辨析。卢弼《三国志集解》虽涉及,尚有疏忽之处,本文为之补证。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集解·吕布传》中的一例误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人卢弼在其著作《三国志集解·吕布传》中记吕布与董卓侍婢一事时 ,引李贺《吕将军歌》作疏解 ,将李诗中的傅粉女郎释为貂禅。本文通过详解李贺一诗的内容及写作背景 ,论证傅粉女郎并非貂禅 ,近而说明卢弼疏解之误  相似文献   

3.
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在古籍校理方面,利用成语来校勘,可以成功解决许多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有改正误文、乙正倒文、增补脱文、删除衍文、保存异文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辙《春秋集解》依据《左传》,以史事为基础,而参以公羊、穀梁、啖助、赵匡、陆淳诸家之说,在舍传求经的学术风气中独树一帜。在注解《春秋》上,苏辙以例解经,以礼为断,简洁平实,主以人情,尤得《春秋》之旨,对后来的《春秋》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代盛行对杜甫律诗的注解和批点,由此产生了一批有特色的杜律注本和批点本,对后世杜律的注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邵傅的《杜律集解》为其中之一。该文介绍了《杜律集解》的成书,体例及版本,特色和成就,并指出了其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国语集解》以三国韦昭注本为基础,汇集有清一代众家之长,近乎善本。然而犹有疏漏可议之处,本文就《国语集解》注释可议者十处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7.
《论语集解》是目前全帙具存之最古《论语》注本,也是“十三经”中的第一个集注本。它虽成于众人之手,但何晏在其中起着决断作用。它不仅创立了集解体,保存了大量的古注,而且“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增加了许多词丰叉富的新解释;其序文不仅探讨了《论语》的撰集者、内容、版本和传授情况,而且历数了《论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其注释中少有玄虚之语,后人以此来攻击何晏等人是不正确的。它在《论语》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连雪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63-164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作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从它流传于世之后,历代为它作注释的注家有很多,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三家注。《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裴駰是系统注释《史记》的第一位功臣,他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基础,兼采当时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是集汉魏两晋时期《史记》注释之大成的训诂著作,《史记集解》注释兼及音义、名物、地理、典故,并发表评论,补充史料,极大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对后世史籍注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84-88,174-177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曹,转为丞相兵曹仪令史,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  相似文献   

10.
破除闭关锁国之后,我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神州大地处于四方呼应、八面来风的新的局面。在文化开拓上,我们不仅应瞩目当代,探索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而且也应该积极对待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予以批判地继承,给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有益的滋养与借鉴。在这种情况下,路志霄、海呈瑞同志主持选择西晋人陈寿修撰的《三国志》一书加以注释和译意,出版应世,这是十分必要和适时的。统观全书,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看出主编者的独到构想和绵密用心。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年六十五岁。陈寿少时受学于同郡古史学家谯周,“聪警敏识,厉文富艳”。在蜀汉政权下,陈寿出仕为观阁令史。当时宦者黄皓专权,许多朝臣都谄附他,陈寿独不然,所以屡被谴黜。炎兴元年(263年),蜀汉后主为曹魏所灭,这时陈寿三十一岁。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相似文献   

12.
考证《三国志·董卓传》、《刘表传》等篇中10处记载不确切和传抄讹误的地方。这些地方涉及到职官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地理等,有些还关系到对整个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一、汉末皇家宗庙曾几迁 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与各地的割据混战,以献帝为首的东汉中央政权曾被迫多次迁徙,而天子宗庙也随之多次被毁坏,并辗转多地。梁满仓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制度述论》一文中曾简略地提及了东汉时期汉室宗庙的一些特点。今试在此基础上将汉末皇家宗庙制度变化之情况略做梳理。  相似文献   

14.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81-84,171-174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人,长检其面,题日“诸葛子瑜”。恪跪日:“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三国志》的书法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并批驳了长期以来史学界一些学者、尤其是清代史家赵翼责难《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和回护、马统治当局的观点,指出他(们)的谬误在于未能真正明察《三国志》的书法所致。  相似文献   

16.
苏辙著《春秋集解》一书,立说平易,不做深求,往往以史实、礼制为据。苏辙认为《春秋》据史书而修,与史密不可分,要探寻其大义必须对史实有清晰的认识;孔子作《春秋》也像常人写文章一样,符合行文的基本规律,又饱含人情。苏辙以例说经,但为避免不能贯通全经的尴尬,又降低了例的权威性。他还专门从《春秋》中拈出"名分",加入自家义理,在解释这一称谓时发挥大义。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中华书局标点本)载:“……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这里标点有误,文字亦有脱漏。我国古代以虎符、竹使符作为君主调兵遣将或传递命令的符信,在战国、秦汉时已经盛行。按当时制度,虎符,竹使符均剖而为二,右半由君主所掌,左半授于臣属,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信。然史书所载君主授与臣属虎符、竹使符之事,有时不书“左”字,因为该制为时人  相似文献   

18.
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虽然实际上只从《三国志》中选释了一部分词语,但毕竟是关于《三国志》的第一部专书辞典,其成绩应当肯定,但也存在11种差误,本文对该辞典的失误略加探讨,旨在为推出全面收录《三国志》词语的大型辞典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运用等叙与概叙交替的方法写人叙事。在政治事件频繁变化的叙事洪流中,插入闲适清雅的生活画面,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白描手法塑造儒士形象,表现他们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思想气质的变化:有时儒士品格与名士风度结合得相得益彰。陈寿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人物,书中的书表疏等政治文献可当做抒情小赋来欣赏。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