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放式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大类,表现在开放课程结构、课程运作、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四方面。  相似文献   

2.
分析考察课程结构,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分析、理科课程的结构;也可以分析实习、实践等活动类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结构等。这些分析不难在现有的献中找到,本不打算重复。  相似文献   

3.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在不懈的探索中,从依附走向了独立。深化了旧有的研究路向,开辟了新兴的研究格局;探讨并构建了课程理论体系,重建了课程概念,拓展了课程研究范畴;密切了与课程实践的关系;集中探索了课程现代化、课程改革、课程形态、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实验等问题,取得了课程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将在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课程理论是课程研究的直接结果之一。课程理论的诞生又给课程实践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百科全书主义课程理论、综合技术主义课程理论、实用主义课程理论、范式课程理论、结构课程理论、实践活动性课程理论和体验课程理论等。课程理论多元统一的发展格局是21世纪课程理论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综合化是一种包含人类对整个世界的重新认识,对科学、技术、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再思考。同时,包含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与课程学习、课程实施与课程学习的统一的一种课程理念和原则。综合课程是这种思想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体现。综合课程有多种模式,高校在选择综合课程时须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要,并处理好与分科课程的关系。为了保障综合课程的实施,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同时搞好相关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6.
课程落差是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形与课程理念、课程计划之间的差距.课程落差具有客观实在性、动态可变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主要表现为领悟落差、运作落差和经验落差.课程落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课程协商运作不畅、学校课程领导乏力、教师课程能力不足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减小课程落差,就需要达成课程共识,强化学校课程领导,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健全课程视导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就社会学视野内的集合型课程与整合型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等几种成人教育课程类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成人教育课程研究与改革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在推出《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对国内外多种职教课程模式及其课程原型(或称“课程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采取了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的态度,力图集多种课程模式及其课程原型所体现的课程观之所长,具有特定课程结构并以此灵活取舍、组合课程内容,形成共适性强、符合中国国情和职业学校教育实际的课程模式,为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一、对职教影响较大的四种课程原型课程原型(curriculumprototype)、课程模式(curriculummodel)和课程方案(curriculumprogrumme),是课程理论中同一系…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技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两种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是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而重建新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课程决策权集中在国家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身上,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靠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推行,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校长只是课程实施的管理者,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们只是课程如何实施的研究者。自1999年以来的二期课改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校本课程只是对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不足的弥补。现在提出的发展校本课程,将学校课程中的一小部分的决策权赋予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这个变革改变了以往学校、校长、教师被置于课程决策过程之外而造成的课程的制定、设计、决策与课程的实施割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不平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比例不平衡、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比例不平衡、综合课程欠缺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走向优化、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回归与整合——课程观演进的一种关系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从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中解读课程观的演进,可以发现“人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回归”、“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其基本精神,同时,回归与整合也是我们新时代的课程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政策的认同感低、课程执行者的“知”“行”能力不强而在实践中产生了执行偏差、课程资源的投入与开发不足、乃至课程制度上也存在着变革的要求。这些问题的改变与解决,从根本上需要增强课程执行力。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即各方面因素发挥同向的积极作用来保证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有效程度。其中,课程权力的分享与共有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前提;课程执行者“知”“行”能力的提高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核心;课程资源的投入与开发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基础;课程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调研、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形式从其内涵、特征以及具体的运用步骤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英 《宁夏教育》2007,(3):78-78
杨明全在《试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中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这一定义强调,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郑先俐、靳玉乐在《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中认为:课程领导注重课程权力共享,集权与分权的均衡,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使他们能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扩大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的课程素养及其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晓娟  孔庆 《物理教师》2005,26(10):7-39
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均要求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但当前在职教师的课程素养现状并不理想.加强教师课程素养需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知识和课程能力着手,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培训、主体探究和课程行动研究等途径实现课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亲亲课程以"善于学习、趣于生活、敢于创造、亲于做人"为课程目标;构建了以学生成长为圆心,以国家课程、体验拓展课程、特长彰显课程为课程圈的"三级同心圆"课程结构;规制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开发具体运作机制;践行了国家课程、经验拓展课程和特长彰显课程的运作模式;设计了囊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课程设计三维要素的课程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19.
课程落差是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形与课程理念、课程计划之间的差距.课程落差具有客观实在性、动态可变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主要表现为领悟落差、运作落差和经验落差.课程落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课程协商运作不畅、学校课程领导乏力、教师课程能力不足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减小课程落差,就需要达成课程共识,强化学校课程领导,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健全课程视导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体化是综合课程最完美的设想。然而,一体化的成功很难见到,“拼盘”式综合却是普通的现实。这种现象本身源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都有自己的地位。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综合课程在对象、跨度、开设阶段上都应当是多样的,综合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