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2.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3.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3,(23):2-3
<正>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11月7日至9日,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每天一集,共三集,分别是《文化根魂》《治理智慧》《文明之光》。中国记协组织开展“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11月16日,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首场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活动是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的一项树立新闻理想、展示新闻人风采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纪录片运动”和“电视纪录片运动”在我国的兴起,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壁画后面的故事》、《龙脊》、《流浪北京》、《江湖》等等问世之后,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然而,好景不长,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纪录片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问题出在哪里呢?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BIKRAMCHANN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都有独到之处,但往往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比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5.
电视表现形式中,集浩浩长卷与方寸天地于一身的,当属纪录片。 纪录片从个人的良知出发,来理解社会现象,来看人世的真善美。它原汁原味的表现形态,从不人为地划定一个标准,但其中的情感性和多义性,又给了观众阔大的想象空间,令看纪录片的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97年,一部由河南电视台创作的名为《起诉在东京》的纪录片,辗转于各类电视奖项的评比场地,以它那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所有的评委,被专家誉为“长中国人志气”的力作,连获中国电视社教类一等奖、中国纪录片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不仅奠定了此片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特殊地位,也代表了河南卫视纪录片创作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飞 《新闻窗》2012,(5):45-45
电视纪录片,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小众化的。不过,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相信大家会改变这种看法。“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和BBC纪录片的收视差不多。”2012年春夏之交,这部7集电视纪录片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舌尖》创造了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7.
李薇 《视听界》2005,(6):74-75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纪录片栏目化与市场化的争论不绝于耳,让正遭冷落的纪录片突然变得“不太冷”。独立制片人,一群希冀能在体制之外寻找真实的创作者们,一直恪守立足精英文化的视角与独立自由之精神,担当着纪录片领域中“麦田守望者”的角色段锦川,中国独立纪录片业中坚人物,其作品《八廓南街16号》迄今仍是惟一获得国际纪录片最高荣誉——法国真实电影大奖的中国作品。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9.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93年出品,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尔后相继推出了《朱德》(1996年出品)、《邓小平》(1997年出品),1998年又将有两部同类作品——碉恩来》、《刘少奇》问世。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范畴而言,此类片种仍算是较为陌生的研究对象。我从1996年开始主持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编导方面的创作工作,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字样可以现出在片名,但不能称为纪录片的一个片种。虽然这些片子里面出现了一些文献材料(如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它适用于一切领域,新闻标题制作也同样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报纸,象《喜人的烦恼》(载《新华日报》)、《快吃后悔药与莫吃后悔药》(载《人民日报·今日谈》和《新闻——不是新闻——新闻》(载《解放日报》)这样的标题是会随时可以见到的。作者选定这些标题时确实是苦心经营的。乍看,标题中的“喜”和“恼”,“快吃”和“莫吃”,“是”和“不是”似乎如冰炭之不可同器,自相矛  相似文献   

12.
1987年,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论说大国之道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曾轰动学术界;2006年,同样探讨大国之道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轰动了整个中国。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大国崛起》首播平均每集收视量400万人次,这对一部纪录片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国崛起》应观众强烈要求在中央电视台连播3轮,这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3.
沈书 《新闻战线》2023,(14):54-5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黑龙江,始终牵挂黑土地。我作为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总导演带领团队创作的三部曲——《拉林河畔》《兴安岭上》《乌苏里新歌》奏响了黑龙江省在新时代破题“三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上催人奋进的交响乐。《希望的田野》三部曲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纪录片走进黄金时代的标志之作,纪录伟大新时代的成功范例”。30余年风雨兼程,不论是在一线采访,还是担任团队和项目负责人,职责在变,但我作为新闻人的初心不改。  相似文献   

14.
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均“命儒臣编纂实录”,将前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作详细记载,并在《实录》的基础上,“采辑皇考言行政事之可师可法者以为宝训”。“实录以备纪载,宝训以贻典则”,当朝皇帝“既以存诸心,力诸行,又望后之子孙皆尊之如典谟,一代之制存焉,不可或废也”。《宝训》“盖取诸实录所记”,集《实录》之精华汇编而成,既便于当朝皇帝“朝夕览省”,又可垂教于后世。 明代皇帝,除了被成祖篡位的惠帝、被英宗“夺门”废黜的代宗和“亡国之君”思宗崇祯三人外,其余历朝均有《宝训》。万历三十年春付梓的《新镌官板皇明宝训》辑录自太祖(洪武)至穆宗(隆庆)十朝皇帝的》。其后又续修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三朝的《宝训》。其中太祖的《宝训》篇幅最长,达253页;在位仅一个月的光宗(朱常洛)《宝训》最简,仅存6页。 《明熹宗宝训》是从《明实录·熹宗实录》87卷中选粹而成的。现在见到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熹宗宝训》(载《明实录》之100册,下称“校印本”)是个残本,计53页。旅顺博物馆藏之《明熹宗宝训》(下称“馆藏本”)计17页,皆为“校印本”所未收者,故而弥足珍贵。今述其要以使世人知其梗概,俟《明实录》有再版机缘,或可尽补缺之绵薄。  相似文献   

15.
新世说     
大导演安东尼奥尼30年前怀着美好心境拍了纪录片《中国》,被指责诬蔑而遭十亿中国人狠批,然安氏闭眼前仍怀念他记忆中那东方的声音:“我爱北京天安门……”却不曾想时隔30年,CCTV-1冠以经典纪录片追述安氏之经典《中国》,大导演于那世中当足矣。  相似文献   

16.
《宋会要辑稿》礼四一、礼四四涉及不少临奠、辍朝、赙赠情况,据此可考一部分宋人的卒年。方健先生在《〈全宋诗〉证误举例》(《学术界》2005年第1期)已对其作过初步查核,从136人的卒年资料中,发现其中18人为《全宋诗》失考或有误。今笔者重作查核,共检675人,又新考出6人的生卒年,可补《全宋诗》小传之缺。《全宋诗》册一卷五五页六○一马亮。礼四一之四六载“天圣九年八月”,《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一○亦载“(天圣九年)八月丁丑,太子少保致仕、赠右仆射马亮卒”。而晏殊《马忠肃公亮墓志铭》(宋杜大=《名臣碑传琬琰之集…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18日一23日,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地下放映厅掀起了一股气势不小的纪录片“热”,其“热度”之高不亚于今夏厄尔尼诺带给我们的酷暑。这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办的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掀起的热浪。全国各地数百名纪录片创作者和教育、理论界人士以及海外著名专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纪录片创作问题c短短的6天时间,轮番轰炸般上映了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德国、日本、法国的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作品。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名流联袂登台,向中国纪录片的同仁道出他们的心曲。美国直接电…  相似文献   

18.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藂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藂,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藂”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183;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藭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藂”似为“芎藭”之误。芎藭,与“穹穷”为同义异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新闻纪录片”一度被人冷落,以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已划归中央电视台领导(见之于4月29日《解放日报》娱乐版)。但近来上海电视台开辟的“纪录片编辑室”颇受人欢迎,几乎每集都带有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古老文明的中国,自进入私有制和父系氏族社会后,重男轻女的生育民俗便逐渐形成.在古代,早在《五经》之首的《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这样的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玄笺:“男子生而玩以璋者,欲其比德焉.”璋是玉,意思是希望儿子将来长大成人,有玉一样的品德,俗谓“弄璋之喜”,以示生育男孩的尊贵;在这首诗中,对生育女孩则是这样描绘的:“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即纺锤,意思是给女孩玩弄瓦,希望她将来长大了能任女工,俗谓“弄瓦之喜”,用此以示卑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