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按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正反比例,都是先教正比例,再教反比例。学生刚开始学正比例时,比较顺利,但学到反比例时,就有些辩别不清,当把两种比例并在一起综合练习,就更易混淆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把这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同时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由于练习内容多样,学生要通过分析、对比才能作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还能缩短课时,收到较好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按梯形结构编排的,以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应用题为序。其纵向联系不十分紧密,所遵循的是单一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中,对正,反比例概念容易混淆。为此,不得不被动地安排较多的对比练习进行弥补,以致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在教学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以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为序,来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反比例知识组织成一个网络结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正、反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相似文献   

4.
[导学内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材是把两者分开编排的 ,教学时一般也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 ,再教“反比例的意义” ,继而上一堂辨比性的练习课 ,以此巩固概念。笔者认为 ,正、反比例都是在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按“部分———部分———整体”的思想教学不利于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把它们集中起来遵循“”的教学思想 ,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结构 ,也使学生在正、反比例意义的相互迁移、比照中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实现有意义学习。[导学设计]一、整体入手强化感知1 导入。…  相似文献   

5.
<正>"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小学阶段学生在总复习之前最后一个学习内容,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时常常要用到的比例知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感受函数思想,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似乎并不难。以正比  相似文献   

6.
“说课”──我教反比例应用题吴忠市利通一小常淑萍一、教材反比例应用题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简易方程、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正、反比例的教学,通常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然后教正比例应用题,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这样的教学顺序,学生学起来容易发生练习仿套和知识混淆现象。由于正、反比例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重新安排教学顺序,改为先教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教正、反比  相似文献   

9.
反比例函数是所学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中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易把握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以期获得一个对反比例函数教学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概念,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抽象能力。正比例和反比例涉及定量和变量的动态关系,教学时,尽管教师凭借直观演示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但学生依然很难理解。因此,要想学生真正深入领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还需用大量的数学实例去验证和揭示。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十册中,正、反比例的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有着不同的编排方式。现行教材是先出现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应用题,再出现反比例意义和反比例应用题,而实验教材则是先集中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教材先分别通过具体例子出现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把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认识。然后,再编排比例的应用等教学内容。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一次函数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将从课堂的教学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分布特征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图像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一、关于反比例函数图像生成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3.
正、反比例的意义,一般采用分别教学的方法。这样教的弊病是:讲正比例意义时,学生学得头头是道,讲反比例意义以后,就出现概念上的混淆,经常在判断正反比例时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把正、反比例意义的教材组合在一起,分两节安排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按教材顺序是,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后,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最后才综合练习。这样教学,课内外练习的内容都是本节例题的派生,容易养成按例题套解,不动脑筋分析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一般能够顺利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正确地解答正比例应用题,但到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就开始混淆,判断不准的原因。听课中,我也发现一些教师也注意比较,反复讲解,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部分学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正、反比例教材重新组织,抓住变化规律,突出分析比较,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案例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一次听课,授课教师举了4个例子,其中3个是正例,1个是反在认识了反比例的关系后,一个学生突然问道:例4所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它有名字吗?学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思考,正比例、反比例是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关系)。但小学教材中不仅仅有蕴含着正比例、反比例函数的内容,也涉及了一些其他函数关系,如例4中吃了的千克数与剩下的千克数就是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材中,相互联系,概念相似且易于混淆的内容不少。对这类的教学内容,如果以交错对比的方式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本质属性的理解,澄清模糊认识,这对于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好处的。今以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正、反比例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原教材是先教正比例意义,然后教正比例应用题,再教反比例意义和应用题。这样的教学顺序,纵向的联系不十分严密,学生做练习时仿例套题,对知识的理解往往  相似文献   

17.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中第五小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的重点是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下面我们实录两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施方式虽完全不同,但通过教者的反思和专家的点评,我们看到的是对于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的组织与处理。这是我们开设此栏目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比例》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单元复习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复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复习的质量。复习这部分知识应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梳理,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后,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获得综合性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这两种基本初等函数的理解. 1.正比例和反比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到正比例或反比例.例如,经常有人说:“方  相似文献   

20.
当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后,往往错误地认为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就不能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反之,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也一定不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产生认识上的僵化。其实,有些正、反比例应用题,只要我们根据题目数量关系,转变思考角度,用两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