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10年底,凤凰网凤凰播报推出了一个"寻找中国人的信仰"的专题,让大家来晒各自的信仰,专题的导语称;"中国人不缺少信仰,只是缺少发现信仰的精神。信仰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你我的生活。我们努力尝试,让所有的人,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信仰。"有关"信仰"的各种话题,近两年来日益引人关注,诸如"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中国人还要信仰吗"这样的讨论,在网上随处可见。也许,就如博友所言,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之际,中国人应该思考这个话题,因为"我们需要信仰,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肖川 《青年教师》2006,(9):41-41
作为工作多年的大学教师,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我不仅衣食无忧,甚至可以说生活几近完美,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惶惑,一种挥之不去的怅惘,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感受日益强烈。每当夜深人静,流放于尘世之间的我回到家中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问题悄悄地爬上心头:人为什么活着?我相信,那些摆脱了生存危机的人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会遭遇同样的拷问。  相似文献   

3.
规划与信仰     
大学的任务有些可以具体规划,有些只能大体规划,有些则是间接规划。大学的规划是大学自己的规划,有效的规划还得是校长的规划;规划是一种人格,是一种信仰,规划凝聚着校长的情感、人格和追求。大学的规划是大学理念结出的果实,大学校长对大学原本的体悟决定着规划。  相似文献   

4.
析信仰视域中的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语境里,信仰视域中的道德有着双重意蕴:一是道德应该被信仰.这是由道德的本性、独特价值和社会作用使然.二是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持.道德既需要世界观信仰的支持以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又需要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等生活信仰的支持以获得适宜的生成背景.  相似文献   

5.
大学信仰涉及政治信仰、科学信仰、人生信仰、人格信仰、制度信仰、宗教信仰等。当今大学或缺乏信仰,故丢弃诚信、崇拜权钱、追求功利、信奉"关系"、学术造假、道德沦丧、斯文扫地。大学作为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要出人才、出队伍、出思想,须将"求真求实、创新开拓、诚信善行、公平正义、法治天下"视为宗旨,把信仰及道德纳入目标导向机制、动力激励机制、规范与创新机制、环境保障机制,将政治底线、学术底线、组织底线、人格底线等纳入质量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仰是指在对教育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其凝结着以教育为手段促进人的发展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性关怀,并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以及教师具体的教育实践。在当代,教育信仰的危机是教师价值观念层面出现的最大问题。因此,解决当前教育实践的弊端,重建教师的教育信仰成为了前提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2世纪诞生于基督教母体的大学 ,使精神教化与知识传授获得统一 ,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知识与意义统一的教育机制。大学作为创新科学原理与守护精神价值的策源地 ,特别以造就人格化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知识分子执著于科学原理与道义根据渊源于大学的终极信仰传统 ,此即人文精神。大学对主体认知、意志与情感的素质教育 ,最深层的素质乃是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著向往 ,大学人文精神从而成为对古典信仰教化的现代性转化与承担。  相似文献   

8.
信仰作为价值观,存在两对矛盾:终极性(超越性)与现实性,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并不消解信仰,相反二者还会交合,产生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科学信仰,我们应用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在深圳这座城市的107国道两边,每天都有很多青春的面孔从长途大巴上下来,或者提着大大的包袱登上大巴而去,这是深圳生活的一部分,多少年都不曾改变。我特意注意过那些年轻人的神色和表情。来的人眼里,流露出的是抑制不住的向往、期待、欣喜和跃跃欲试;离开的人的脸上,则是挥之不去的失望、厌倦、忧郁和闷闷不乐。那些刚来深圳的年轻人大多是这样的:同乡几人相伴或者孤身一人,手里握着一个电话号码,在电话的指引下乘车、转车、下车,就这样融入了深圳的大街小巷,融入了深圳的厂区、工地、码头……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该回家了。让教育回家,就是要使教育回到人的生活中来,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认真回顾三十余年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能够说当今的教育已经是"以人为本"了吗?  相似文献   

11.
法治被作为一项政治正确的命题在中国普遍推行。但其实践的残酷现实却不得不令人深思:一方面,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使得我国民众信仰法律的氛围严重匮乏,但这只是次要原因;另一方面,更主要地,信仰法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命题,法律至上的追求不等于法律信仰,法治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势,是一套使基本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规则体系。法律信仰仅仅是民众信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张真正的信仰多元化,才能使民众得到真正的解放,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其他信仰的生成和维护。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能否拥有科学的信仰,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担当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因此,研究当前环境下高职学生信仰的文化特征,突出问题及其成因,以及研究如何引领高职学生拥有科学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仰心理与信仰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学琴 《教育探索》2005,(1):107-108
要摆脱目前学校信仰教育的困境,了解信仰的心理成分及结构,进行信仰引导是关键。信仰是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感、认知、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成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生活世界为现实基础,以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门萨克斯主义信仰关注人本思维的内在向度,领悟自我发展意义维度.确立个体人生安身立命的终极寄托,实现对社会道义的自觉承担,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深度体认.本文以信仰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进行分析,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之间的关系,为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提升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5.
信仰     
胡展奋 《新读写》2010,(3):14-15
谈信仰的文章很多,但这篇文章最独特,它不是说教,也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从生活现象着手,或叙述,或议论;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一个论点——信仰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王聪 《中国研究生》2012,(10):32-34
人的存在,就是在对梦想的追求和失望之间的永远徘徊。——尼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尼采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丧失信仰,找不到精神家园。北大李零教授说,任何怀抱理想却又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今日教育生活的支离破碎,如何救治?文章从信仰与生活世界关系的分析入手,认为教育信仰的缺损是造成种种教育问题的一个总根源。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对于教育生活而言,教育信仰是一种前提性条件,是一种超越性,凝聚性和教育性的力量。教育信仰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教育信仰的培育和提升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学名著、重振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自近代以来"科学是对世界的真实客观的反映"的观点遭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信仰教育上出现了偏差甚至缺失。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创新信仰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信仰教育的内容,厘清信仰教育的界限,对避免信仰教育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合:中国人的生活哲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个华民族所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也是华夏民族生活哲理的表征。作为生活理念的“和而不同”、为人准则的“和为贵”、调节机能的“中和”以及理想境界的“天人合一”,具有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心理间的矛质和冲突的深刻意蕴,也可为今天人们生活方式的优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