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禅学家。平易、简洁、随和、诙谐是于老师的风格,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就能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在平易之处见到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平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浓浓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时下那些教学目标芜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复、教学媒介过多、教学方法花哨的语文课,于永正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可谓返璞归真,平淡至极,简约至极.但简约而不简单,"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约背后,是于老师对母语教学规律的自觉尊重,是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的自然体现,更是于老师真实、朴素等人生大智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3.
张新华 《山东教育》2005,(19):66-67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教学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永正老师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的言论,不但简洁,而且精辟。仔细咀嚼品味,会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一直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永正提出教育的“两个名字”的教育理念:“影响”和“激励”.解读于永正的课堂教育艺术需要围绕其教育理念,从课堂导入艺术、课堂造境艺术、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三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老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翠鸟>一课,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7.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如赏一支名曲,如读一篇经典,那种自然、和谐、简朴的美令人陶醉,叫人深思,使人回味。  相似文献   

8.
卢谦 《青年教师》2007,(8):29-31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新的国标版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学改革也不断地向前深入。然而,我们也发现,由于不少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全面、完整,语文教学一味地追求新颖、独特。盲目跟风、讲究时尚,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非  相似文献   

9.
于永正老师通过长期、大量的语教学实践,通过认真反思、总结、升华,逐步形成了他的以主体观、素质观、创新观为主要内容的语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付红  李黎 《四川教育》2005,(7):37-39
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 师:一见面,就想好好地考考大家。有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过没有?  相似文献   

11.
许多老师都认为朗读教学的“头”特别难剃。要说方法,有的,但指导读起来又好像翻来复去就那么几板斧;要说让学生多读熟能生巧嘛,多读几遍他们又都腻味提不起神来。让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翠鸟》。有些句子、段落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不说学生依然好兴致,就连我们读者不在现场,没受那种现场特定气氛感染,就仅从抽象的文字去接触它,也不觉得烦。这真的不能不说于老师好功夫。为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1.读的方法多变;2.每次读与读之间的引导过渡得法,很有情趣。不信,你还是自己把下文读一读。  相似文献   

12.
师:亲爱的育红小学六(3)班的同学们,你们好!坐得那么端正,看到于老师是不是很失望?是不是看到的和想到的大不一样,你想象的是什么样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习作指导课难上,学生作文难做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的。在现行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每当老师一提及要写作文时,多数学生就开始叫苦。有时教师的激情导入已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致,可是一让他们自己动手写作,他们又开始唉声叹气了。写作的过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艰涩的。每当面对这样的窘境,我就想:怎样才能让作文课堂充满阳光,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心境充满愉悦?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 ,真挚的情 ,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一、导入新课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师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 ,学生书空) ,请读…  相似文献   

15.
张文  张艳 《山东教育》2004,(16):30-31
最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在济南师范附属小学执教的两节观摩课,他与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于老师的这堂课,不仅使同学们如沐春风,深受教育,也让在座的每位教师印象深刻,备受启发。于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作进…步的思考与学习。  相似文献   

16.
师:我清楚地记得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写过这样的句子:“十七岁的心接近上帝。”当时我的语文老师特别欣赏这句话,说这就是诗。我很纳闷,我怎么会写诗呢?现在我终于明白十七八岁的心是诗心。在青春的眼里,世界如花般灿烂,有时候也烟愁迷蒙。这个爱梦幻、多愁善感的年龄,本身就是一首诗。平时阅读你们的摘抄,发觉你们摘录最多的就是诗。可见你们都是喜欢诗歌的,是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小稻秧脱险记》的录像课,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妙不可言。请看。  相似文献   

18.
张红 《宁夏教育》2014,(4):77-77
2013年11月,我去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在书店里碰巧买了一本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我徜徉在那一行行文字中,如同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又好像在心里注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兴奋剂”。书中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20.
"作文难写,作文难教",这是长期以来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写好作文,老师们上下求索,倍尝艰辛.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游戏中作文,让学生愉快作文;有的主张与多媒体网络结合……这些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好方法.然而直面作文教学的现状,情感虚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等现象"涛声依旧",如同毒瘤难以根除,使得老师们不由感叹: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最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对话想象作文>一课,那简单的教学目标,简洁的教学设计,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易的教学媒介,犹如闷日里吹来的一袭清风,让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原来,作文教学还可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