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鹏  魏婷婷 《新闻世界》2009,(10):158-159
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他的讽喻诗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的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传播功能看,白居易的讽喻诗强调诗歌的现实批判功能,这与当代新闻传播具有的社会监视功能相契合;从传播原则看,白居易讽喻诗强调的真实的审美取向与当代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相契合;从传播技巧看,白居易的讽喻诗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与技巧同当代新闻传播对传播效果的要求相契合;从传播效果看,白居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其讽喻诗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均获得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元旦过后,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位中年人拎了一大包稿件来到编辑部。打开一看,全是些社会性文艺性的通讯报告,没有一篇适合本刊发表。编者只好遗憾地介绍他另奔其它报刊去“碰碰运气”。这种事先不考虑投稿方向,写好了文章再找“婆家”的做法,虽不能说一定“嫁”不出去;但盲目性也实在太大了。  相似文献   

4.
《一把老黄土》一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以来,受到读者、专家和媒体的热捧,销量节节攀升。在数字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冲击力加大而普遍销量难支的当今,一本仅以述说个人情感的散文集能够逆市而发,连创纪录,这不能不使人暗自称奇。本文仅就樟楠亲情散文《一把老黄土》的出版情况,探析该书给新疆出版界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闻时评是时下媒体的“宠儿”,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开辟了时评专栏,一些主流大报甚至还开设了时评专版。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建,它既是物质文明的重建,也是人的精神文明的重建,是富裕、进步和真善美的重建。这种前无古人的时代大变革绝不允许将昔日的丑恶和糟粕“粉墨更改”,也来个大“重建”。《怎让沉渣又浮起》这篇新闻评论正是以敏锐和理性的眼光,非常及时地揭露了当今改革大潮中的一股暗流,对那些假借“开放搞活”的时装,企图将历史沉渣“化腐朽为神奇”,将昔日丑恶“推陈出新”以谋财的利令智昏者以当头棒喝,警醒迷惘糊涂人,为真理昭辨,为正义呐喊,是一篇“合为时而著”的好评论。这篇新闻评论成功…  相似文献   

7.
在1996年度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撰写的新闻评论《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荣获一等奖。拿到鲜红的获奖证书时,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篇文章,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在《商丘日报》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后,被评为本报精品二等奖。当时我认为能在本报评为精品就不错了。年终,报社领导从精品中筛选文章,将此文推荐参加河南省新闻奖(报纸系统)评选。在填写推荐表时,我心里并没有底,总认为地市级报纸推荐的言论作品,与省级大报竞争,获胜的把握不大。结果这篇文章不但获了奖,而且还获了个一等奖,出乎我的预料…  相似文献   

8.
前进报社社长杜树人撰写的通讯《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讲述了老红军余新元送两代“雷锋”当兵、送自己和孩子当兵的感人故事,展现出老红军秉承信念的浩然正气、心系国防的真挚情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此稿脱颖而出,荣获通讯类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当然不能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想谈谈自己写杂文稿的几点体会。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的人和事。杂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集水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因为我身在基层,所以若要想写好这类稿子,就必须对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就更应该特别留神。因为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像枣核那样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作为身处“枣核”中间的大多数读者,其最感兴趣的就是“枣核的两个尖儿”,即社会…  相似文献   

10.
自1904年《时报》出现署"时评"之名的言论以来,时评与政论文出现分野,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且受读者欢迎的文体。本文尝试梳理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时评"产生——繁荣——沉默——复兴"的艰辛历程,并对其发展状态、形态、特征、影响等要素变化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和部门问题的评论,三是一般政治宣传、节日、人物、  相似文献   

13.
14.
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对合理使用原则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国际图联关于在数字环境下版权问题的立场   版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版权法影响着图书馆可能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和接触版权资料的条件,也影响着图书馆作为信息领航人从事有效的资料存储和保存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省临汾铁路分局,大凡了解运城车务段党委副书记范世林的人,都会夸赞他是位热心待人,扎实工作,乐于思考的好书记。今年37岁的范世林,1978年入伍后,拿起了笔,把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小故事,刊登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当时,他所在部队面临退伍的战  相似文献   

16.
南京政院上海分院政治部新闻干事宋忠伟,自1996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凭着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满腔执和热爱之情,已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50多家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300余篇;先后50余次获得全军、上海市各类新闻奖和征奖;年年被新闻单位评为优秀特约记、优秀特约通讯员;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学院“十佳青年”和“学习成才标兵”。  相似文献   

17.
在炮火纷飞、炸弹轰鸣的南斯拉夫战地,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采写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报道,揭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践踏国际法准则,肆意蹂躏一个弱小国家的罪恶行径,为捍卫和平、伸张正义而呐喊,一直战斗到壮烈牺牲在北约的屠刀下。他们留下的篇篇战地报道,字字都是鲜血凝成,是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诚可谓铁肩担道义,热血著文章!他们的英名和遗作将永垂史册。 读邵云环和许杏虎的战地作品,尽管会有种种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对南斯拉夫人民的深厚同情,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慨,字里行间充溢  相似文献   

18.
1998年6月以来,江西日报社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展开了规模空前的’98抗洪报道战役。广大采编人员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奋勇投入抗洪报道,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真实记录了这场气壮山河、万众一心斗洪魔的大决战,热情讴歌了抗洪军民的英雄壮举和崇高精神。闻...  相似文献   

19.
古代传记文,对于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有丰富多采经历的人物,多详载其一生主要事迹,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汉书》中的《苏武传》、《霍光传》,等等。 另有许多优秀的短篇传记,着重记述传主最为突出的一件事。其主要写作特点是:一篇一事,不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