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2年,四川江津,党的早期领袖陈独秀在贫困、疾病和忧伤中走到了生命的终极;也许是一种感应,红都延安,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谈到陈独秀时,似乎在给他盖棺定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第一任总书记。1927年之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在上海被捕,判刑13年,随后被监禁在南京老虎桥监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获减刑出狱,于1938年8月来到四川江津鹤山坪定居。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潘兰珍与陈独秀结为忘年之恋后,一直跟随陈左右,不离不弃。到江津后,夫妻俩几经周折,最后寄居在陈独秀的一位北大故交家里。窘迫之境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晚年写过一首小诗总结自己的一生,“酒旗风暖少年狂,笔底寒潮撼星斗.小诗聊写胸中意,垂老文章气意卑.”这首诗让人深思感叹,也是陈独秀个人命运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青年学子的精神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猛烈地抨击旧礼教、旧文化,推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毛泽东称其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曾经讲“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了其他任何人”,可以说,陈独秀是毛泽东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上的引路人.但个人命运却波折不断,最终困苦孤独地病死于四川江津.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作为杰出诗人陈独秀的认识,大概主要得之于两书:一为张君等编《陈独秀诗选》(内部印行),一为任建树等编注《陈独秀诗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笔者近读台湾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编辑影印出版之《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1996年出版),有幸发现几首上两书所未收之陈独秀诗作。此书流布不广,因不妨作短文对所见陈诗略加介绍。陈独秀晚年旅居四川江津时,与台静农先生之交往,有台氏之名文《酒旗风暖少年狂》以及他所珍藏陈氏102封亲笔信作证,  相似文献   

6.
魏建功先生是20世纪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者,但是,他在纯文字学方面的论著过去见到的不多,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魏建功文集》里,我们见到了两种魏先生关于文字学的资料,不但过去从未见过,而且,如果不认真搜集,是难以得到的。这两种资料,一种,是魏先生1940年在四川江津白沙镇定居时,与住在江津县城的陈独秀先生往来讨论学术问题的27通通信。据魏先生的公子魏至说:  相似文献   

7.
王悦 《兰台世界》2012,(28):11-12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本身固有的软弱性,导致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成果.为了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陈独秀不断地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反复的研究.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他的思想是研究中共思想的重要方面,而作为陈独秀研究重点的辛亥革命,是我们正确了解陈独秀思想的重要一环.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重要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造诣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家。《小学识字教本》就是他晚年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对多年研究汉语同源词成果的总结。陈独秀撰写此书,始于国民党狱中,1942年于四川江津病逝前搁笔,当时的国立编译馆曾根据手稿刻印油印本,1995年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从撰写到正式出版,长达六十多年,正像陈独秀本人的命运一样坎坷,历尽沧桑。我有幸珍藏一部该书的油印本,及巴蜀书社出的精装本,是广西大学沙少海教授的后人赠予的。油印本共两册,上篇、下篇各为一册,16开本。封面《小学识字教本》六个字,系摹自陈独秀手稿。左下角盖有两枚名章,一为阴文“陈独秀印”,一为阳文“仲甫”。内文用的是呈淡  相似文献   

9.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市一个"小户人家","独秀"为其发表文章时的笔名,1942年病逝于重庆江津。从封建时代的秀才成长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央总书记,又从总书记转变成"终身反对派",陈独秀的一生十分复杂。但他与早期中共,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党的"三个基础"都和他的活动密不可分。一、从思想基础看  相似文献   

11.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8):119-12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陈独秀(1879—1942),原名陈庆同,字仲甫,今安徽省怀宁县人,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文化启蒙的发起人、五四运动总司令、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先行者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从中共一大至五大,陈独秀一直担任党的最高领导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拟探析陈独秀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过程,以再现这位著名历史人物的革命功绩。  相似文献   

13.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在大革命时期所犯的右倾错误,不单纯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作为一个重大学术问题,成为海内外对陈独秀的研究中最具争议的方面之一.学界对这一错误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对其定性表述的演变,成为对陈独秀的研究中取得实质性成果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在纪念任弼时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的新提法,有人认为这是自1979年以来陈独秀研究的最大成绩[1].笔者在本文中沿用此种表述.近年来,从"关系"中研究陈独秀,已成为陈独秀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是从多层次、全方位展开的立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五四初期中西文化碰撞非常激烈,陈独秀充分利用《新青年》这一出版物,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译介大量外国著作,将翻译出版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输入西方现代文明,重塑国民精神,建构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改变了晚清翻译风尚,确立了现代性翻译的基本架构,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5.
《向导》研究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的束缚,《向导》研究中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提到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作用。有的中国新闻史教材的节目标题也只是《蔡和森与〈向导〉周报》,而对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却不着一字,一般的即使提到陈独秀,也多写《向导》后期曾受陈独秀的右倾影响,即使有个别正确评价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但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启蒙思想家,也是一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其创办的报刊唤起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卓著的《新青年》杂志,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在中国新闻史上影响深远。本文结合陈独秀丰富的办刊实践活动,探讨陈独秀的新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积龙 《新闻世界》2003,(12):39-41
在中国现代史上.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标志着新化运动、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五四运动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是陈独秀。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远在新化运动之前,陈独秀就在他的家乡安徽以安庆、芜湖为中心从事办报刊为主的革命活  相似文献   

18.
千秋功过,世人评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独领风骚的陈独秀,在我党历史上功过是非的评价,也因时而异。本文披露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断。  相似文献   

19.
汪文忠 《湖北档案》2016,(12):42-44
在早稻田大学加入“励志社”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内(现属于怀宁县)一个秀才家庭.父亲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陈家非常贫困,陈独秀2岁那年,陈父就病逝了.陈独秀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童年是伴随着《四书》《五经》度过的.1896年,17岁的陈独秀考中了秀才,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20.
正【相关链接】本文为拙作《陈独秀的上海往事》的补篇,旨在根据解密档案资料和现有学术成果,厘清陈独秀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的历史踪迹,梳理陈独秀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落脚地""中国共产党孕育期和哺乳期的所在地"期间的言论和行动,重点探究陈独秀以此为居住和工作地点,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迅速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创建中国共产党并领导中共中央早期工作的若干重要史实,叙述的是一座私宅与一桩伟业的传奇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