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前,我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练的;喜欢上太极拳后,觉得原来的观念是偏见。太极拳就应该由我们这些年轻人来继承。我去德国学习,春节联欢时,我们留学生要出节目,我表演的就是太极拳。当时大受欢迎,许多人来找我签名。当时我很自豪,有一种当明星的感觉。后来,我在德国也教太极拳。我感到,我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叶守克  张磊 《精武》2004,(9):31-31
我从1987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当时尚不满20岁,学的是四十八式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多年来,我并不是每天必练,而是断断续续地练,常常中断。有时甚至三四年都没练,快忘光了。后来,我考虑到太极拳是自己辛苦学来的,不忍心彻底放弃,不得不又重新学了一遍。幸好我有一本四十八式太极拳的教材,这样即使忘记部分招式,也能方便地重新学会。就这样,在17年中,我反复将  相似文献   

3.
郑正之 《中华武术》2004,(12):28-29
1933年武派太极拳名师郝少如(注①)应常州国术馆长徐震(哲东)(注②)邀请专程由上海到常州教拳,我因身体较弱,欲强健体魄,就参加了学习。学员多是中年人,唯我年幼,仅13岁。可能是我与太极拳有缘份吧,我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就热爱上了这一别有神韵的拳艺。当时武派太极拳96式详细图解说明还没有出台,教学完全赖身教言传,每个学员都获得油印《太极拳谱》一本,这本油印拳谱,便成我日后练习太极拳的珍宝,我一直随身携带,细心揣摩,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4.
陆智东 《武当》2010,(11):18-18
恢复高考后第三年,我考上了广西中医学院。当时学院里锻炼之风很盛,有打球的,有做操的,还有象征性长跑的,操场上还有很多打太极拳的老师和学兄。大二的时候,老师开始给我们教太极拳,从此我就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简化太极拳满足不了我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就和几个同学到人民公园寻师学艺,并有缘得拜当时的广西自治区武协秘书长谭卫广老师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5.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6,(2):12-14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江西中医学院姜迪来信: 我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已经一年多了,现在有一些问题希望得到名家解答。 1.练拳一年,我发现自己右腿明显比左  相似文献   

6.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7.
自1996年起,就有关太极拳学问,我去信请教当代太极拳名家吴文翰老师。吴老有信必复,十余年来共给我复信51封,计104页,令我十分感动。吴老知识渊博,来信文字虽“信手拈来”,却使人醒悟,给人遐想。笔者感到,吴老文字“词义典雅”,对于太极拳爱好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今将吴老来信摘录部分文字,经吴老过  相似文献   

8.
实现梦想     
我一直认为,太极拳只是大爷大妈们早晨起来在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用的,我觉得它和年轻人没有什么关系,是老年人的一种健身活动直到这次我有机会亲身学习,才改变了自己以往对太极拳的看法 我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专门创作了一首名为《实现梦想》的歌,音乐电视的创意是由太极拳来贯穿整首作品,并且由我来打太极拳。我是个急性子,怎么能去打慢慢悠悠的太极拳呢?我做起事来一向风风火火,哪儿有时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从头去学原本一点儿都不会的太极拳呢?所以,一开始,我对这个创意很不同意。 后来,我琢磨,申奥的标志就是个打…  相似文献   

9.
周瑞萍 《精武》2009,(5):12-13
跟冷先锋师傅学习陈式太极拳及国家竞赛套路不觉已有一年了,早在2005年的夏天,一次大型的太极拳观摩表演中,他的徒弟们在表演太极拳(陈式56式竞赛套路,当时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套路,只知道是太极拳,是后来学习才知道的),是一项集体表演,他们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把一套太极拳表演得淋漓尽致,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相似文献   

10.
更正     
王纪民 《武当》2004,(5):27-27
我早年是单练杨式太极拳的,近七八年来又加练了六字诀。每日晨练,一般是先练一遍六字诀,有时还要再练几遍六字诀单字,然后稍息一会,再练一套八五杨式太极拳。最近二年多来,我发觉在练太极拳时把六字诀的发音融入进去,效果相当不错,可以省掉六字诀的单字练习,异曲同工,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1.
我自幼爱好武术,在加拿大读中学时,我就开始学习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当时,柔道和空手道刚刚传到英、美等国,在那里中国武术则很少见。上大学后,我认识了一位练太极拳的老师,开始跟他学习太极拳。在这之前,我对太极拳了解甚少,书本上那些传说中的太极大师们出神入化的功夫,令我心向神往。可是,当时我所接触的太极拳师们的功夫,与我想象中的相去甚远,这让我很失望。  相似文献   

12.
初习太极拳     
李宏伟 《中华武术》2002,(12):31-31
我是一位太极拳初学者,主要练习孙式太极拳。说实在的,在习拳之前,总认为这是老爷爷、老奶奶们的专属健身运动,也从没想到有一天我一个年轻小伙子也会去习练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对于崔先生在"回答"中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的说法,我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提出来与崔仲三先生商榷。 其一,关于"杨澄甫的子女"一说不对,因为杨澄甫宗师有四子,无女。 其二,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来,打太极拳已成为我每日“雷打不动”的锻炼。一遍下来,顿觉周身微热,气血通畅,四肢轻灵,精力倍增。 我刚过“而立”之年,当时,我已患风湿性关节症多年,不时发作,虽经多方求医问药,也不见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向朋友学了一套杨式大架太极拳。自那时起,每天清晨至少要打一遍,无论天气变化和节假日,从不间断。几个月过后,只觉得手脚灵便多了,症状大有好转。后来,不仅沉疴痊愈,而且身体健壮,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刘骏涛 《精武》2006,(4):42-43
太极拳对散手的要求是“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能因人而变,因拳而动,不管对手有何招法, 我自会相应对付。与其它技击术一样, 太极拳也以踢、打、摔、拿作为其基本的技击方法。但太极拳不是单纯硬打硬攻,而是以沾、粘、连、随为主要手段,来判断对方的虚实及下一步的行动,进而控制对手的“劲路”,达到彻底控制对手运动能力的目的,正如拳论中谈到的“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的高级技击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正>我练的陈式太极拳是老架一路83式,与沈家桢、顾留馨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的套路动作并无两样,可见当时武术传承的严谨规范,对传统规矩的敬意。教拳的张老师是一位工厂退休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的老牌大学生,待人儒雅亲和,笑容满面,风度翩翩,气质极佳。一口低吟浅唱、淡淡的吴侬软语普通话,就像太极拳一样柔和缓慢,软糯婉转,让你如沐春风。教拳过程中,有时为了强调动作,口中偶尔会蹦出一两个英语单词,  相似文献   

17.
王庆升 《武当》2000,(10):13-14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民间拳师。我从16岁开始拜本镇的陈应铭(外号老白胡)老师学习赵堡太极拳,今年已70岁了。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看到太极拳在国内外是如此的普及,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兴。但看到现在大家练的太极拳与  相似文献   

18.
<正>太极的春天还未到来早在2019年,我就曾经说过:“太极拳的春天,还没有来到。”如果太极拳的春天真的来了,应该是像房地产高峰期时一样,看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大家摇号疯抢,跑步来交费学习太极拳的盛况。我个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私人银行家,累积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另一个身份就是“国家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20年多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普及并推广太极思维。我既是一名非遗太极拳传承人,也是教练员,同时还是拳馆的运营者。  相似文献   

19.
蓝晟 《武当》2003,(5):49-49
以前,我一直对太极拳的推手敬而远之,认为,现在一些所谓的推手既不能和泰拳、拳击、武术散打争高低,也不能取得很好的健身效果。但是,当我遇到了杨式太极拳杨健侯一脉的继承者魏树人老师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对太极推手的看法。魏老师认为,把太极拳应用的内容称为推手并不科学,他按照传统练法把此称为太极揉手。  相似文献   

20.
鉴泉太极拳社是我外祖父、一代名师吴鉴泉定居上海后建立的民间武术社。今年鉴泉太极拳社已走过七十五周年的历程。外祖父吴鉴泉自1928年应旧时市政府、精武体育会、中法大学和众多社会名流的邀请,南下上海传授太极拳。不久外祖父就以超凡绝伦的技击和出众的个人魅力,迅速在上海树立了威信。当时从学者有众多的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也有太极拳爱好者慕名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