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成语作为日常仍在使用的现代语言,有的语义已同古义相去甚远,但它作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其中有的语义未变,沿用至今。以此为思路,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汉语解读部分现代成语,也可以利用现代成语解读古代汉语。这样我们可以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用红线相牵,在高考殿堂中喜缔良缘。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学习文言文要做到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文言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它涉及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3.
1999年中考,武汉市进行了重大改革,以语文考试改革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各学科考试内容的改革。首先是试卷结构的改革,A卷由语言知识与运用、文言文考查、名言识记、文章修改四大板块组成;B卷是由三道阅读题和一小一大两道作文题组成,构成阅读和写作的两大板块。其次表现为考试内容的改革,这是最主要又是对教学起直接导向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张志芳 《学周刊C版》2010,(5):183-184
现代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总感到有些吃力,对一些文言现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往往是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这是因为从古代的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的白话文,其中的变化是比较大的。语言的障碍和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了解,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成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语大多从古代文献中流传下来。在语音、词义和语法等方面都保留了古汉语的大量特点。因此,结合成语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常见的成语中掌握文言文知识,是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充词汇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现在 ,大多数中学生课外接触的文言文是不多的 ,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就更微乎其微了。如果单凭课堂上学习的有限篇章 ,要他们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 ,显然是有困难的。而现代汉语中的绝大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书面语言。这些成语 ,与现代汉语相比较 ,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文言词语的性质 ,在语法上有些特殊之处。这就决定了成语的本质属性是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相联系的纽带。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某些成语知识讲清楚一些文言的含义与结构 ;同时又学到一些成语知识 ,避免闹出笑话。这样文言教学与成语教学就成了有机的整体 ,起到了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斌 《考试周刊》2012,(87):41-41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要求,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文言文,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给文言文教学引一口活水,让古代的语言活在现代的表达里,用现代的技术激活古代的场景,用现代的观点解读古代的思想,让文言文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与 2 0 0 1年相比 ,2 0 0 2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考试内容和结构上都有所调整。在内容方面 ,取消了对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查 ,古代诗歌鉴赏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 ;新增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结构方面 ,将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其中 ,新增加的第四大题囊括了新增加的 3个题型 ,即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试卷的主客观题比例也作了较大的调整 ,分别由原来的 4 0 %和 6 0 %调整为 30 %和 70 %。加强了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 ,这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致的。语言知识题继续体现出对考生掌握语言基…  相似文献   

11.
肖燕 《现代语文》2005,(10):78-79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应该是我们打破文言文教学传统的串讲方式,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汉语言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语言文化的精华,被视为民族语言的瑰宝,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活化石”。很多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古代语言文化知识。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写作能力,增长知识储备,接受美的熏陶。作为对各科教学有重要影响的高考,历来都把成语作为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整理近几年北京市以及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文言文考查(默写和阅读)部分所占比重一般在10-15分,比重较高。又因为考试内容都是已学过的文章,相对来说得分率较高,因而文言文是语文复习的一个重点。下面从中考文言文命题特点出发,来谈谈我的应试对策和对文言文复习的一点看法。一、命题特点1.命题意图: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运用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能力,同时,所选文言文一般都注重思想性,不可避免地含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受到思…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都是选自课外的一个语段的综合题,检测学生通过对课内的学习把知识迁移到课外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001年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遵照2000年度语文科《考试说明》的主旨,在取材上先用了较为接近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通过6道小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重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选文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  相似文献   

16.
<正>纵观近年来南通市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基本可以说是固定考试内容,大约占据着语文试卷总分的12%。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一、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这两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50):31-32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仔细分析成语中的文言文知识,既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成语的真正含义,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这种知识的勾连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现实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近几年的高考特别关注成语试题的考查,以此来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概括起来,成语运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不明词义而误用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以整体来表达意义的,我们不能把成语理解为四个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标下,中考文言文内容考试不再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单一考查,更加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给文言文复习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组织文言文复习,提高教学效率是众多一线的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文言文复习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标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的。从高考新课标卷的考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两个考点的试题最多,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只不过融入其中。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