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贺诗中的“老”字胡淑娟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中说:“(李贺)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启刻,法当夭乏。”其实,李贺诗中“鬼”、“泣”、“死”、“血”四字出现频率并不高,说其“喜用”也是较其它唐代诗人的作品而言。但有一字,却在李贺诗近六...  相似文献   

2.
「焉」字不只是语气助词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人教版高中五册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四)》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虚词的最后一课,无疑它应有复习巩固作用,内容宜疏而不漏,简而不缺。可课文写“焉”字时只说“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这就...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浅字”例说———江苏/谭大运文言字词的训诂,其难点不在于所谓“难字”,而在于所谓“浅字”。这是因为某些字词,我们觉得按照今义,似乎也能讲通,因而以之为“浅”;其实,这些字词,古今意义是不同的,忽略了这种细微变化(有的变化并不细微),便曲解了原...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言虚词“乃”作代词的用法,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第354页《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中,说“乃”“只用作第二人称”。肯定语气且冠以“只”字限制,旨在强调其用法的唯一性,排除“乃”作其它代词的任何用法。对于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说法与教材本身相抵触。高中第一册《三元里抗英》中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中“乃”注释为:“‘乃’,相当于‘其’,他的。”同一套教材,前后却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对于“备乃器械,持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语文第三册的《诗词八首》里,“当”字凡四见。研究一下它们的释义,对文言实词的教学是有用处的。三次见于《木兰诗》。“木兰当户织”,“当”字在课本里注为“对着”。“当窗理红妆”  相似文献   

6.
读了张俊同志写的发表在《语文函授》一九七七年第八期上的《〈捕蛇者说〉中的几个文言虚词》一文,我们深受启示,为了互相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想就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谈点看法。关于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张俊同志是这样论述的:“‘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复句的一个分句。”主谓之间用上了“之”字,作为句子的独  相似文献   

7.
一日,小明请“们”字到他的作文中做客。“们”字起初非常乐意,但当它知道小明准备把它安在下面几个句子中时,“们”字满脸不悦,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并且说:“小明,真是对不起,我得告辞了!”说罢,悻悻(xing)而去。  相似文献   

8.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9.
康有发 《语文知识》2001,(12):38-41
在《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有所变动。其中,在“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项中,所列举的文言虚词由去年的30个缩减为20个。这里有19个文言虚词与去年相同,只有“与”字是新增加的词,在中学课本中又不曾对该词有详细的介绍。现归纳如下,供  相似文献   

10.
午饭后,姜旦旦回到小书房,又翻开作文本,看他那已经看了几次的评语:“姜旦旦同学,你的‘说’字为什么都是秃着头?你要知道,大多数‘说’字是要戴‘帽子’的。”姜旦旦还是没有看懂那评语的意思。他想:“同学们都说作文老师写的评语很有意思,我怎么就看不懂呢?”然而,姜旦旦还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轻声地自言自语起来:“‘说’字秃着头?要戴‘帽子’?戴什么‘帽子’?……”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说”字不放。他看着看着,那“说”字一颠,闪动了几下,从作文本上站起了一个小小的秃头“说”字人!那“说”字人一站起来,就朝着姜旦旦哀求说:“旦…  相似文献   

11.
以往教学“虐”字时,为提醒学生不要把“虐”字里面的部件“”方向写反了,我总是用彩色粉笔将这个关键性的部件标出来强调一番。可时间一长,有些学生还是将“虐”字错写成“”。这次的语文课,我又一次遇到这个棘手的“虐”字。像往常一样,我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地板书“虐”字,学生们则注意观察“虐”字的写法。我突发奇想,不如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教室里一阵窃窃私语。我环视全班,发现马龙同学高举着手,便请他发表见解,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虐’的上部是老虎头,老虎的肚子饿了,它的利爪是挖自…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文言有无诀窍?当然有。这里,我们的专家用实例说话——一个“之”字有9种“变身”!尝到了甜头,别忘了:精彩期期有,下期更精彩!专家坐堂为你的文言学习把脉开方,你想不提高也难!(哈哈)  相似文献   

13.
读《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姜燕萍《“相”、“见”是什么词》一文,颇觉“相”字字义还可作些梳理,以使读者了然于胸。“相”在文言中是个常见的字.要了解它的意思,可以顺藤摸瓜,从字的本义开始探究,一线串珠,引出一长串“相”字的引申义来。  相似文献   

14.
"之"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无论词性还是用法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本文通过对中学文言文中"之"字用例的深入剖析,列举、辨析"之"的词性及用法,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深入地把握文言文常用词"之"。  相似文献   

15.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16.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言词“以”作其他词用时都比较容易辨认,最难辨认的是“以”字在一个句子里究竟是作动词还是作介词。究其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字不论作动词用还是作介词用,它后面都可以带宾语,形式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弄清“以”字作动词用和作介词用的不同意义与各自的特点,便可以正确地辨认它们了。下面试作略析。“以”字作动词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以”字在句子中作唯一的动词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认为”“用”等,可以作谓语,并有宾语。如:  相似文献   

18.
“才”字是文字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表示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