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谭元春字友夏,号鹄湾,均为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他们是明朝后期继公安派之后,崛起于文坛的又一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袖。竟陵派在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的斗争中起了决定胜负的作用,不仅廓清了复古主义的影响,同时还纠正了公安派末流的弊病,从而奠定了竟陵派在中  相似文献   

2.
竟陵派是晚明继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矫正七子与公安派末流弊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是竟陵派钟惺与谭元春共同选评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诗归》选诗独特的标准与钟谭诗歌评点的与众不同,使得《诗归》成为晚明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歌评选总集,对竟陵派诗歌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祝诚,中国古代文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元曲专题”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元明清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选集》、《谭元春散文选集》等专著5部,《钟惺生卒年考辨》等论文60余篇,约百余万字。其竟陵派研究的系列成果,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与好评,1994年被《中国文学年鉴》著录,认为“理清了钟、谭平生行迹和一些关节问  相似文献   

4.
竟陵文学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继公安派而起,诞生了一个风靡文坛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其代表人是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这个流派问世后,“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然而,自钱谦益对竟陵文人不遗余力攻击诽谤之后,竟陵派一直遭到明清正统文人的蔑视,其诗文被侮为“亡国之音”,“诗妖”.直至现代,竟陵派在文学史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在竞陵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家孤僻的情怀,对现实的淡漠,在那里冷静地观赏自然,自得其乐.竟陵派把这切美化为‘孤怀’、‘孤诣’,并且夸耀说:‘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其实是比公安派更消沉,更脱离现实.作品内容更加苍白空虚.”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正当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对统治中国文坛长达百年之久的复古派发起进政的时候,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另一文学流派——竟陵派,异军突起,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他们以“幽深孤峭”的倜傥宏论,一扫前后七子的复古文风,复矫公安派末流俚俗之弊,使当时文学之士耳目一新,造成了天下学人翕然趋之之势。这对于转变当时文坛颓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自宏道矫王(世贞)、李(攀龙)之弊,倡以清新,,惺(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明清之际的钱谦益说:“伯敬少负才藻,有声公车间。擢第之后,思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以驱驾古人之上。而同里有谭生元春者,为之应和,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惺》)  相似文献   

6.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坛上竟陵派祖师钟惺应属于明代中后期思想和个性解放潮流中的一员大将。他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提出了“深入超出”的观点,即如何向古人学习和坚持创新的问题。钟惺的文学主张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对封建传统的反抗意义。  相似文献   

8.
穿林魄当午,出谷尚纷纭。萤爝次序朗,促织参差闻。爱伴追前俦,我仆自离群。行子惊太早,不知农久耕。阴虫各切切,行子各云云。凉意消残暑,望望昏旦分。二曜轮昼夜,乾元何乃勤。全村未烟火,初日流野云。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明代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是晚明竟陵派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个以作诗为职业的专业诗人,二十六岁以前便已刊行了《简远》,《虎井》两部诗集,现存诗近九百首。有《谭友夏合集》及钟惺评选的《诗归》传世。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湖北省天门县竞陵派文学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研究会负责人焦知云、王家斌、甘良华、杨福臣、欧阳勋、张业茂等同志。会议是为今年五月在天门召开的全国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作准备的。会议认为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对明代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的文学遗产及其  相似文献   

10.
自钟惺的《诗归》开始响誉晚明文坛,托名之作也陆续出现。其中题名钟惺的《名媛诗归》是一部较为特殊的评选集,因为此书所选评的对象主要是女诗人的作品。评点者反对复古模拟、崇尚自然真实,这些观点,与钟惺文学理论所强调的内容大致相同。《名媛诗归》的评点也是很有价值的,它一方面宣传了妇女文学的魅力,另一方面宣传了竟陵派的文学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作为竟陵派的两大旗手,钟惺和谭元春在党争中的态度迥然有异,性格上的反差导致交往原则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文风。然而,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竟陵派无法避免重蹈公安派的覆辙,体现了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称谓录》及其作者梁章钜——兼论中国古代的称谓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梁章钜(1774—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年自号退庵,福机长乐人。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这个清皇朝由极盛向衰败剧烈转化的关键时代。1807年嘉庆壬戍七年中进士,历官庶吉士、礼部主事、主客司主事、礼部员外郎、大清通礼馆纂修、内廷方略馆纂修、荆州知府、荆宜施道、荆州钞关监督、江南淮海河务兵备道、江苏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兼署两汇总督  相似文献   

13.
明末大臣杨嗣昌,与同时代文人袁中道、钟惺、谭元春等均有交游唱和。其诗文作品内容广泛,以山水纪游之作成就为最高。其文学主张和作品风格接近于公安、竟陵派,但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与他终身勉力从政的人生道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一) 赵式铭,字星海,号弢甫,晚年别号僒翁。云南剑川人,出身于白族人家的“书香门第”。生于一八七三年,卒于一九四二年。青年时代任过县小学堂校长,热心于推广白话文,创办过《丽江白话报》和《保山白话报》,后任过《云南日报》编辑。一九一○年应礼部考试后,到四川任灌县都江堰治河通判。辛亥革命后回云南,协助周惺甫(白族)编纂《云南光复志》。一九一六年随赵藩到广州,在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在那里参加了柳亚子等  相似文献   

15.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16.
"清物说"是晚明竟陵派提出并阐述的诗学主张,它的理论架构不仅局限于此,本文通过"清物说"的成型与特质,钟惺"清物说"的提出及诗歌创作,以及"清物说"的诗学史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本着对历史取同情之了解的宗旨,本文在发掘与重新梳理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对竟陵派作家钟惺、谭元春与晚明党争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之关系,分别作比较全面而允当的探讨,以此作为对他们生存环境的一种考察,进而深入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把握晚明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钟惺诗学个性特征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诗学概念的设置与表述上,因此要理解钟惺诗学必须辨清钟惺诗学概念。本文试着对与钟惺诗学紧密相关的两组概念“性情”与“性灵”、“性情”与“幽情”进行解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相互联系,以期对建构钟惺诗学体系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名画欣赏     
齐白石(1864-1957年),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闻名于世:湖南湘潭人,20世纪10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20.
略论龚自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于一七九二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嘉庆、道光年间,做过内阁中书、礼部主客司主事、宗人府主事等官。由于他尊法反儒,抨击时弊,提倡更法,“持论每与当世忤”,一直受到当权的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排挤和打击,最后被迫辞官。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终年五十岁。龚自珍是我国封建社会解体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