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科举制在防弊措施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法律和制度.本文从考生、考务人员、学校教育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宋代科举的防弊特点,并结合高校考风现状,提出提高作弊成本、建立诚信档案,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完善立法,开创以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体系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为当代高校考风建设启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选士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持公平公正原则,但历朝历代只要存在考试,就存在舞弊现象。为此,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严惩科举舞弊的法规措施。文章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能够对国家现行高考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明清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来打击日益精致的科场舞弊手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明清科举考试中的舞弊形式、明清政府采取的防弊措施以及其实施效果,为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明清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来打击日益精致的科场舞弊手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科举考试中的舞弊形式、明清政府采取的防弊措施以及其实施效果,并就其对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明清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来打击日益精致的科场舞弊手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科举考试中的舞弊形式、明清政府采取的防弊措施以及其实施效果,并就其对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清代武科举与文科举一样普遍存在舞弊现象,清廷在武科举考官防弊方面主要有三类规定:首先是考官的回避,明确规定回避的亲属范围等。其次是取士过程的外在和内在两项约束,防止出现因考官及其随从而引发的考试信息泄露和考生通关节现象以及通过一定奖惩手段督促武科举考官拔取真才。第三是考场环境和取士过程中的防弊举措,主要有考试场所的整修,考试座位的编制、外场弓箭的领取与记录卷等规定。通过这些举措约束武科举考官,保证武科举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运行实施。  相似文献   

7.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以打击科场舞弊,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对于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明清政府相应采取了一系列防弊措施,这些对解决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升 《考试研究》2014,(4):61-68
在历时1300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始终存在舞弊与防弊的尖锐斗争。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可以分为考前舞弊、考试当中的现场舞弊和考后阅卷录取舞弊三大类。少数违规者的舞弊行径,不仅累及绝大多数清白士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挟持了整个科举考试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今天,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舞弊行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如高科技化、团伙化、职业化、内外勾结等。治理考试舞弊,需要多管齐下,使考生不想舞弊、不敢舞弊、不能舞弊、不需舞弊。在防范和打击舞弊的同时,还需科学处理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防范舞弊与代价适度的关系、考试内容与管理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地方县志与报刊资料,对状元匾额,榜眼、探花、传胪匾额,进士匾额,会元匾额与举人匾额进行了分类论述。最后,从科举匾额制作材料和尺寸方面讨论了科举匾额的工艺价值,从文物物件与文献史料角度分析了科举匾额的史料价值,从文物收藏与拍卖的经济视角论述了科举匾额的经济价值,从装饰与书法艺术角度探讨了科举匾额的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举遗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人类大成智慧和文明结晶。科举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参与规模最大、关联范围最广、公平性最佳、风险系数最高和盖棺定论最难的人才铨选系统。在透析科举申遗的重大时代背景下,分析备选项目及其利益关联方职能,探讨经费筹措机制,提出项目储备建议和程序化路线图,有望从实质上推动科举申遗从纸上谈兵走向落地操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较之于同期的西方,有先进、完善得多的科举考试以选才用人的制度。但在近代化过程中,这一制度被西方借鉴并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官制度。与此相反,由于专制的政治体制、官本位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小农经济等的严重局限,这一制度在我国却衰亡了。比较中西迥异的这一现象,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是研究康熙年间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我们拟对其中字词的使用择析一二,以促进文字以及词语释义的相关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其它相关学科利用、借鉴这一文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流行沿革时间最长,考试程序最森严,考题样式最烦琐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从隋唐到清末科举制度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对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的守旧派视奔涌而来的西方文化为流毒,认为其将造威人心风俗的变异.为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维护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挽救濒临坍塌的封建道统,守旧派在言辞上处处维护科举制度,行动上严把科举入仕之关.然而,由于时势变化,守旧派固守传统的举措却并未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国科举文化概念时,不能单纯以文化论文化,而应更多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土壤——科举社会,这个科举社会包含着科举人群、科举制度及科举风俗等。科举文化内容可被粗略划分为物质内容与人文意识内容两个部分。科举文化随着科举制及封建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又表现出与其他封建社会文化相区别的独特特征,如至公性、竞争性、实用性等。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科举制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公平思想。它主要反映在科举考试的权利、过程、录取诸方面,成为科举制度得以延续千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南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科状元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明代唯一的武状元杨斌;清代的鄞县两名文科状元;元、明两代的鄞县五名文科榜眼;明代鄞县文科一名探花的中举与任官基本情况。最后对鄞县科举三鼎甲进士在政绩上爱国卫国的高尚行为、廉洁为官、著书立说、广办学校等积极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科举学的教育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岚 《教育世界》2001,(1):138-1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