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辆轿车开到美国国务院门前,某高级官员刚刚迈出车门,便立刻被记者们包围起来。他们发出连珠炮式的问题:“美国是否准备入侵尼加拉瓜?”“请稍等一下,据说重要的是美国在中美洲的利益,请向我们透露一二。”……有的记者甚至挤到他的面前,鼻尖几乎碰着鼻尖。保卫人员则奋力抵挡着,对横冲直撞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2.
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中,不时看到这样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记者琢磨着”,“记者联想到”,甚至用“记者按”大发议论,要人们受到启发,认真抓好,把某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如此等等。看到这一连串的“记者”如何如何,使人好生纳闷:这些都冠以“本报记者”、“本刊记者”头衔的新闻通讯中所介绍的情况,经验,难道不  相似文献   

3.
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中,不时看到这样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记者琢磨着”,“记者联想到”,甚至用“记者按”大发议论,要人们受到启发,认真抓好,把某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如此等等。看到这一连串的“记者”如何如何,使人好生纳闷:这些都冠以“本报记者”、“本刊记者”头衔的新闻通讯中所介绍的情况、经验,难道不是记者了解到、采访到的?所提出的问题,难道  相似文献   

4.
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在CNN的网站主页上,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增加了一个栏目——“公民记者(CitizenJournalist)”。CNN网站通过这个栏目向所有“公民记者”——普通网民发出信息,征集有关这次风灾的文字和图片,请“公民记者”们直接向网站贴送。  相似文献   

5.
不甘被孩子拖后腿美国的女记者有了孩子后,不得不分出很大精力来照顾他们。既要当好妈妈,又要干好记者工作,可真够这些“妈妈记者”受的。许多“妈妈记者”深信,自己的职业因为孩子而耽误了,也许自己的丈夫正在青云直上,而她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去赶上他。这种担心与美国新闻界商业化的现实是有关系的。“妈妈记者”们一方面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宝贝儿,另一  相似文献   

6.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  相似文献   

7.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8.
1990年在北京举办亚运会期间,各比赛场馆人们都可以看到美国“可口可乐”饮料供应处。这种可乐是经过冰镇处理的,喝上一杯,清凉可口。更绝的是,只要是记者,喝可乐不要钱,管够。在新闻中心,记者们不仅可以随时去要,负责供应可乐的小姐们有时还将冰镇可乐送到忙得不亦乐乎的“老记”办公桌前。那份热情,仿佛要将可乐作为记者的主要动力。千方百计引起你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国际新闻界》今年第2期发表了方汉奇先生的《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一文 ,回顾了百年来美国记者有关中国的报道。方先生对来华的美国记者大部分历史时期(1949年以前)的作为是持肯定态度的 ,认为他们是“爱”中国的 ;而近二十多年来 ,美国记者是“妖魔化”中国的 ,是“恨”中国的 ,由此构成了百年来美国记者对华的“爱恨情结”。从这篇文章来看 ,美国记者的“爱恨情结”是继时性的 ,是先爱后恨的 ,而不是共时性的 ,不是爱恨交织的。读至此 ,不禁令人生疑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 ,中国四分五裂、兵连祸结、政劣…  相似文献   

10.
笔者出自“土”窝,是在小小县城里搞广播的。在我们这儿,大家天天盼望“绿衣使者”带来的好信息,除每天早晚收听中央台、省台的广播节目之外,只要报刊一到收发室,编辑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哗啦哗啦地在文字海洋里寻找自己的“大名”。但是,我们这些“土记者”,要想在大台大报上“出名”,的确不那么容易。记得人民日报一位记者来三峡地区采访,夜宿巴东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我冒冒失失地找到了他,求教上稿的绝招。他在房间中踱着方步,忽  相似文献   

11.
随着7月17日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落下帷幕,上亿的足球迷也慢慢走出沉醉,清醒之余,有许多人纷纷写信、打电话向各新闻报道单位表示感谢。读者、听众、观众的理解,给那些刚刚从“世界杯”大战的硝烟中走出来的记者、编辑们许多的慰藉,但也有不少记者、编辑仍然感到对“世界杯”命题的解答并未结束。每一届足球世界杯大赛,世界新闻同行之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场上队员。在’94美国世界杯赛期间,活跃于美国赛场内外的中国记者与众多的世界同行相比,其成败得失如何?世界杯这类国际大赛,给中国记者们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魏宏伟 《记者摇篮》2005,(6):30-30,33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不可或缺的“利器”.为党和国家所重视,被百姓们寄予厚望。人们强烈的关注着这类节目,把他们看作帮助自己实现愿望、伸张正义的载体。然而,也正是由此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替人民说话”的愿望,让记者们很容易模糊自己的身份.走人报道的误区。其中,“新闻审判”的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本刊记者同外国留学生的交谈中,留学生们发出了这些由衷的赞叹。“你们喜欢看中国书吗?”记者问。“当然!中国的古典小说,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在我们国家是脍炙人口的。”日本留学生小森巳智子扑闪着一双漂亮的眼睛,操着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一直夸耀它是世界上最尊重“新闻自由”的国家。某些美式“新闻自由”的崇拜者经常引用美国国会1791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作为证明。这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法律。这些年,有些人也一再嚷嚷,我国要学习美式“新闻自由”。何为美式“新闻自由”?1989年发生的两个典型事例对此作了绝妙的注释。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出动两万军队和大量的飞机、坦克入侵巴拿马,占领了巴拿马总统府,炸平了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打死打伤巴拿马军人和平民。在这个时刻,记者们从美国占领军那里得到了什么样的“新闻自由”呢?埃菲社12月20日报道说:“美国人不让红十字会的救护车靠近,甚至开枪阻止其通过。在美军把守的一个路口,几名记者,其中包括一名美国记者,双手  相似文献   

15.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16.
“前途”变“钱途”,“慧眼”变“钱眼”,不是看穿了,是看反了. 无酒不成宴,无媒不成坛.论坛必谈媒体,谈媒体必谈融合,谈融合必谈媒体生死.如今,这似乎是个规律. 论坛是头头脑脑们的舞台,作为新闻媒体主体的记者,上不了论坛台面.论坛上现身的记者,不是去说的,是去记的,记下台上媒体和投资机构头头脑脑们的话,整理成篇,发到媒体上. 哪里有些不对劲儿?一群人在台上唾沫横飞讨论俺的生死,俺在台下眼睁睁看着老老实实听着认认真真记着.那群人聊到口干舌燥说散了散了,俺就赶紧收起背包找个地儿写成稿子去广而告之.是啊,你们讨论俺的生死,为啥俺就是个听众?!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新闻“跑口”,或曰“跑线”,从国内到国际普遍存在.“口”或“线”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否认,明确分工可以避免多头采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跑口(线)”记者也会成为所跑领域的内行专家.但是,现实中“跑口(线)”记者也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如何与“口(线)”博弈,避免成为“口(线)”的代言人?如何监督所跑的“口(线)”?不幸被“口(线)”封杀怎么办? 请看嘉宾们如何支招.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两会”期间,我市组成强大宣传报道阵容,共有70多名记者编辑参与报道。记者们不辞辛劳,围绕会议主题对重庆团和重庆的代表委员们作了大量宣传报道,把“两会”中发生的事件及时告诉群众,调动了全市人民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积极性。记者们在“两会”报道中的表现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重庆记者在全国“两会”争抢新闻@鞠芝勤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时下的会议之多着实令干部们应接不暇,更令记者“身不由己”。因而人们常谓之“会海”(其实是会害)。记者的职责是发新闻,即便是被动地在“会海”中游泳,也不希望自己一无所获。而要有收获,光做“材料匠”断然于事无补,那“新闻鼻”倒是不可须臾或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