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对"半空巢"中学生管理,可以采取心理暗示方法,借暗示语言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运用暗示体态语传递信息,利用书面语的暗示缩短相互交流距离,此外还可运用"共生效应"、"沙丁鱼效应"等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所谓“暗示”,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某种途径间接地表达。因此,运用“暗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中的“暗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点。时间暗示时间暗示可借助于特定的景物特征,也可借助于自然  相似文献   

3.
<正>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  相似文献   

4.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光明向黑暗的过渡。在宋词中,黄昏是一个意象群,它是由斜阳日暮与归鸟、杨柳、烟霭等景物意象共同结合而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境。黄昏意境的形成源于中华民  相似文献   

5.
孙上 《现代语文》2005,(5):31-31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堪称暗示艺术的精品.不仅在标题、线索、环境、景物上有暗示,而且在人名上也有暗示,下面谈谈小说中独具匠心的人物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景物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它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把景物刻画得绘声绘色,有形有神,可感可触。课本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范例,这里例举几法,供同学们参照发挥。 1.暗示法 此法就是用种种景物来暗示作品中人物的心情、命运及环境。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写道:“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阴影”暗示出菲利普夫妇失望恐惧心情,以及“我”的不满及痛惜之情。 又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景物描写:“锯  相似文献   

7.
<文选·赋>"物色"类与<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所具有的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相似文献   

8.
高考现代文阅读对"写景"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备考时要注意:   一、考查所写景物的特点和作用.分析景物特点,通常要先明确作者所写的景物对象,寻找关键词语,或从对象的形、色、动、静等方面分析,还要看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冬索春敷,夏茂秋落,朝阳暮雨,晓风残月,自然景物在四时代序、昼夜交替的时间变化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宋代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事日暮>中"争渡"的"争",词义多有分歧,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解释也游移不定,李词中的"争"的确切词义是"抢时间、赶快",而这一词义<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未作为一个义项明确列出.<汉语大词典>虽然将其列为一个义项,但书证年代嫌晚.  相似文献   

11.
历代正史中的"太史公曰"、 "史臣曰"、 "评曰"一类的词语,是反映史家历史观及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文根据<三国志>中陈寿的"评曰",从为人处事、家庭伦理道德、军事、政治等方面对陈寿的"和为责"思想进行了梳理,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何景物都会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时间的不同,空间的区别,景物往往会呈现不同的特色,因而我们要根据时令变化描写景物。一年之中,四季景物不同;一天之内,昼夜晨昏有别;而且从天气而言,阴晴风雨又有差别。所以我们要写出特定季节、特定时间、特定天气中的景物特色。一般说,描写短暂的时令景物,如晨、午、暮、夜,可以侧重于光与影的变化;描写长久的时令景物,如春、夏、秋、冬,可以侧重于温度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说从"冃"的几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从"冃"的"冒"、"帽"、"冕"及有关的"胄"、"最"等字,辨析"冃"、"曰"之别,提出现代汉字中应以"曰"代"冃"的主张,理由较为充实,可供汉字改革及整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语>"曰"字共1 325见,根据"曰"字出现的语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对话引述语境中的"曰"字和指称名物语境中的"曰"字.引述语境中的"曰"字1 277见,用于引述话语之前起领起提示作用,有的在话语语句当中出现仍然起引述作用;而指称名物语境中的"曰"字48见,则用于句中.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16.
说"有十名"     
<马氏文通>:名有一字不成词,间加"有"字以配之者,诗书习用之.…… 书经邦曰有邦,居曰有居,夏曰有夏,政曰有政,易经家曰有家,庙曰有庙.诗经北曰有北,昊曰有昊.梅曰有梅.左传济曰有济,帝曰有帝.而国号之上,率加"有"字,如有虞、有夏、有殷、有周之类,以上见经传释词.……  相似文献   

17.
节选文段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盲臣"。  相似文献   

18.
"道"之新解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一章),"道"可以说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它究竟是可名的还是不可名的,究竟还是可道还是不可道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界说,对于"道"的"可道"或不"可道"的解析提供了合理的角度.而对于"道"本身的界定,也不应该局限于"最高规律"等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体辅导"也被称为"团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技术"是指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运用团体咨询理论,创设团体情境,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脑力振荡等方法,达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暗示、模仿、参与中改变态度和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一诗.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当学生们都沉浸在诗句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中时,"老师",一声高喊打断了学生们的遐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