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普遍展开,农村社区教育方兴未艾。作者从农村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从“阶段性适应”到“超越性导向”的基本走向,即从“科学启蒙教育”走向“科技文化的教育化”;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从“经科教统筹”走向“经科教文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理解“教育融合”,可以从“教育”“融合”和“教育融合”三个向度着手。从“教育”而言,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生成为根本旨趣的活动和教育作为一种限度性存在是审视“教育融合”的基本立足点;从“融合”而言,“融合”所内蕴的“不同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从“边界”到“边缘”的跨越揭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真实;从“教育融合”而言,处于关联中的两种教育的状态决定了“教育融合”的状态。“教育融合”是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基于两者的内在关联而在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以促进自身完善和教育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为要旨的历史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县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了重大转型,即从“生态教育”向“教育生态”的转型,这是崇明教育在已有基础上实现跨越的契机。从“生态教育”到“教育生态”,崇明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新的叠加,教育的方向得到了拓展,教育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可以说,“教育生态”是实现崇明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崇明教育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强大引擎”,是崇明“生态教育”从单一的教育方式走向综合的“教育生态”格局的“起航远征”。  相似文献   

4.
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 ,但“独白”更应被理解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典型实践形态 ,本文从对象、方式、内容及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独白”式教育的实质 ,并秉承教育交往理念 ,希望用“对话”式教育来对“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本文对“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希望完成教育理念 (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 (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 (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所谓“共生”,从教育之存在形态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实现教育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育之终极关怀看,可以理解为“相互依存、互助互利”;从教育之策略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6.
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复归于“无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从“有知”到“无知”这一过程。从“有知”到“无知”的必要性在于教育自身的伦理本性和人性发展的诉求。从“有知”到“无知”的可能性在于人有“智的直觉”。  相似文献   

7.
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发展教育事业,需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但更重要的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变五种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创新精神观念的转变;从“专才”培养向“一专多能”培养观念的转变;从“职前教育”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教育关怀是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关怀对于促进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关怀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体现出教育目的的重心转移;从“效率至上”到“兼顾公平”体现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从“城市中心”到“关注农村”表现出教育视角的转向;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表现出教育目标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首先必须解决观念上的三个根本转变,这就是:必须从“官本位”转变到“师本位”上来、从“公本位”转变到“民本位”上来、从“校本位”转变到“学本位”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教育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个世纪以来,“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一直被一般人们仅仅看作相互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其实,从这两个教育概念的提出,从这两种教育理论的本身和从这两种教育思潮的发展等方面来看,它们不仅具有对立性,而且存在一致性。(一)众所周知,“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戒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惩戒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引航“问题学生”,强化教师职责职权的“成人”价值;助力维护正常校园秩序和学校正义空间的“成事”价值。教育惩戒的实践向度主要体现为:理念向度:从“规训”到“教化”;主体向度:从“一元”到“多元”;情感向度:从“惩恶”到“扬善”;道德向度:从“合理”到“正当”;法律向度:从“规约”到“合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已从“量的增长的研究”过渡到“质的优化研究”;从针对现实的“教育对策研究”发展到面向未来的“战略决策研究”。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与“教育促小康工程”之时,针对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已经提出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总体...  相似文献   

13.
“制度化教育”评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教育演变过程为: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教育形式化的过程),从形式化教育的出现到教育实体的形成(教育实体化的过程),从古代教育实体的发生到近代学校的兴起(教育制度化的发端),从学校的诞生到学校系统的形成(教育制度化的发展),从学校系统的形成至今,教育制度化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它开始成为反思的对象;随着制度化教育弊端的暴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崛起,人们像是返璞归真,开始对非形式化、非实体化和非制度化教育刮目相看。 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制度化教育”?在当代,“制度化教育”为什么成为反思的对象?为什么热衷于“非制度化教育”?国际教育舆论界对“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的评价是否恰当?不妨从“制度化教育”概念谈起。  相似文献   

14.
全民-全纳-全人:"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人经济学”的“亲民”的治国方略正可打造“亲民”的中国高职教育。建立并完善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的“三全”教育新体系,勾勒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到创富教育的清晰线条,实现从“技术人”到“社会人”、从“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根本转变,是中国高职教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成长取向。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以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强调管理逻辑而忽视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困境。学科文化从管理逻辑、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三方面为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转向提供可能,并在理念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和评价维度分别发挥内在功能,使之实现从“硬”管理到“软”塑造的转向,具体路径为:以学科价值文化体系引领教育理念从“小文化”到“大文明”;以学科知识文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以学科行为文化体系促使教育方法从“个体化”到“共同体”;以学科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教育评价从“低境界”到“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刘先辉 《河北教育》2009,(10):18-18
从“土台子、黑屋子、泥孩子”到校舍标准化,设施现代化;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实施“免费十五年教育”;从教育质量长期位于邯郸市下游到全省乃至全国先进……60年来,武安教育实现了巨大跨越,先后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特殊贡献奖”、“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市”等荣誉。  相似文献   

17.
以2011年“两基”目标全面实现为标志,西藏教育整体进入了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向注重内涵、从学有所教转向学有优教、从基本保障转向提升水平、从传统管理转向改革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工作重点将从“有学上”转刮“上好学”,将从“普及”转向“提高”和“均衡发展”,深层次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自建国以来,教育目标逐步从注重“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培养目标”转向“提高教育质量”的“质量目标”上来,“教育质量”逐步从抽象的教育观念转变为操作化的考评行为。“教育质量”一词本身不单是教育目标的静态描述,更逐步地演变为一种价值观表述与方法论基础,即教育质量必须依靠度量化的数据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9.
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是政府在财政资源配置过程中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教育内部不同层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建国后,我国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沿着财政的公共性和教育的公共性的不断实现,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逐步从“缺位”、“错位”到“归位”的内在逻辑,经历了从“先经济后教育”到“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从教育“优先发展”到教育“重中之重”的多次变迁。通迁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历程的分析,基本可以勾画出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交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交往的深层旨趣在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转向。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的转向;从“灌输”到“对话”的转向;从“知识化”到”人性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