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教育》2008,(3):52-52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钧。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不甚了了。本书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一生的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有声有色,全方位地再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
腐败与弊政:张居正施政的另一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学界把首辅张居正的施政视力“改革”行为,把万历初政称为“改革”的政治,而忽视了万历初年的腐败与严重积弊,实际上,从嘉靖前期革新以来的大背景考察,张居正辅政时期的腐败与弊政现象是极为严重的,且愈演愈烈,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无视这一点而一味称颂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除弊措施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1525——1582年)是明朝后期留名史册的一位大政治家,也是一位勇于改革创新的实干家,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改革,除军事,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外,他尤其着力于政治、人事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被遴选入阁时,由于嘉靖帝昏庸,国势日下,经济上趋于崩溃边缘,政治上内阁明争暗斗,官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主持内阁后 ,于隆庆六年 ( 1572年 )六月十九日受到神宗召见。感激之余 ,张居正当场表示要“竭才尽忠”报效君恩。事后 ,在谢恩疏中他又申明自己的主张 :“方今国家要务 ,惟在遵守祖制 ,不必纷纷更改。”张居正说的是肺腑之言 ,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什么改革 ,想的只是振兴明朝 ,恢复太祖时的兴盛。他的“遵守祖制”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 ,并全力为此奋斗。但张居正所处的时代与明初已有所不同 ,这就逼迫他制定出了顺应形势的多种措施 ,出现了改革的局面。如仔细分析这些改革措施 ,也不难发现种种脱胎于洪武年间的痕迹。张居正承袭了开…  相似文献   

5.
明朝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从小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他刚10岁,参加家乡江陵童子试。当时,湖北巡抚顾磷正在此地视察,应邀参加了童试观看。顾磷见一个小孩子眉清目秀,乖巧可爱,就唤他到身边,问:“你叫什么名字?”“张居正。”“好啊!既然幼苗居正,将来准能成才!  相似文献   

6.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市郊区张家台)人。生于嘉靖四年,死于万历十年(公元1525年——1582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予机要政务。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皇帝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开始担任内阁首辅(相当于丞相的地位)。他执政时,能从明朝的实际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对他的评价无论是当时或是后世,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时有人称他是“宰相之杰”,“旷古之奇才”;后世有人说他是“救时之相”,也有人赞他是我国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而另一种评  相似文献   

7.
公元1572年至1582年,即明朝隆庆六年至万历十年,兴起了一场企图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领导这场革新运动的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理财家张居正.一、针砭时弊,对症下药张居正的革新措施,是针对明朝的时弊提出来的.他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对于明王朝全面出现的统治危机,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十五岁的张居正就给世宗上了《论时政疏》,指出明朝有五大积弊,建议皇帝实行改革.这五大弊病,归纳起来是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政治  相似文献   

8.
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在奏疏中曾言:"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  相似文献   

9.
十六世纪下半叶,明朝首辅张居正发动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丈田均税是张居正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关于这次丈田,《明史·食货志》等记载有许多含混不清之处,影响甚广,笔者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考成法"是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呈请明神宗批准,向全国颁行的旨在整顿吏治及各项弊政的一项制度法令。实施以来,明朝中央政权得到了加强,政府澄清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国库得以充实,民负减轻,边防力量增强,学风得到整饬,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既有张居正个人意志、智慧、人格等方面原因,也有当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分析张居正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其原因,对当今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但是,我们将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不能与张居正的改革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2.
“澳门”一词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这还要从澳门半岛上的妈阁庙说起。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妈祖”即福建话“母亲”的意思),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内供奉着海上保护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张居正实行的赋税改革。一、张居正实行赋税改革的社会背景;二、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三、张居正赋税改革的意义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唐代杨炎作“两税法”.开创了在我国赋税史上“以产为本”代替“人丁为本”的先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开始改变了赋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产生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付道勇 《教师》2012,(22):126-126
张居正,明朝伟大的政治家。在明朝风雨飘摇的年代,实行改革,一改明朝萎靡的朝政,为明朝创造了新的生机。他的"一条鞭法""考成法"等,不仅为明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万历皇帝9岁登基。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因此,皇太后经过慎重考虑,把教育小皇帝的重任托付给了张居正。张居正时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者,德高望重,饱学多才,由他来担任帝师,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张居正深知责任重大,亲自编订教材为小皇帝授课,讲述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除  相似文献   

16.
明朝隆庆、万历初年,张居正针对时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后人曾高度评价这次改革:“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又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显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同反对派进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关键所在。它的产生也和张居正的其它方面的改革一样,都是明朝后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首先,君主昏聩,权臣专擅,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贿赂公行,致使明王朝后期的统治日趋腐败。嘉、隆之际,皇帝昏庸无能,不是久居深宫,求长生不老之道,就是“颇耽声色”,不理朝政,大权自然旁落于内阁首辅之手。于是,官僚们时刻觊觎这一显要权位,并为此导演出了一出出勾心斗角的丑剧。此间,伴随着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首辅的先后倒台,官僚们一大批一大批地被贬谪。这样,不仅使“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  相似文献   

18.
“隆庆和议”的第一手史料最重要的就是直接参与处理该事的明臣和蒙古首领留下的著述。明朝方面有张居正、高拱、王崇古和方逢时等,蒙古方面以俺答为代表。本文对有关史料作了较为全面的清理、统计。并扼要揭示其内容。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古代就推行赋役制度 ,如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两税法”、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等。据此回答 1~ 4题。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 .废除了人头税 B .以田亩数计征C .赋税折银征收 D .按照资产交纳2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 .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C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 .使雇佣劳动者增多3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 .增加政…  相似文献   

20.
以隆庆元年(1567年)为分水岭,明朝的私人海外贸易大致经历了“海禁”和有条件的贸易两个阶段。明朝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较快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私人海外贸易来源于国际贸易的需要;沿海地区的生活环境决定私人海外贸易必然存在;“海禁”政策,对私人海外贸易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等。与此同时,明朝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也给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