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声 《津图学刊》1996,(3):104-109
  相似文献   

2.
杂文创作说来话长,容我陆续成篇,慢慢道来。这次且说“三题”。一曰:什么是“杂文”?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不过,我们不去说古典杂文、文言杂文,只来讲现代杂文,白话杂文。现代杂文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他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但如编年,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于是  相似文献   

3.
言论是报纸上常见的体裁。言论的样式,除了社论、评论员章之外,更多的是杂感、随笔、小品等。言论的特点在于观点鲜明、表现灵活,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人们把言论比喻为一张报纸的眼睛,是说好的言论,能传达出报纸的神采和灵魂。由此来看,言论写作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一篇成功的言论虽有多方面成功的因素,但即时、激情、理趣这三却显得更为紧要。  相似文献   

4.
书评二题     
(一) 书评是评论图书的一种独立的文体,但在其他文体中,往往也包含有评论图书的内容。鲁迅在给一位青年开列的读书单中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  相似文献   

5.
6.
7.
图书广告对引导读消费和塑造品牌形象十分重要,要明确广告创意的目的,注重形象广告的字特色和图书广告词的宣传艺术。  相似文献   

8.
写书评是一件创造性的劳动,“书评是一个深奥的头脑对一本书思考后的产品”(董鼎山语)。然而,我们却常常见到一些所谓书评,或者是将作品大而化之地轻轻一点,然后就是离题万里,言不及义;或者是“是其所不当是,非其所不当非”。这样的书评,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书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也使原书作者愤  相似文献   

9.
邢剑飞 《出版参考》2021,(11):63-65
书评是作者、读者、出版社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好的书评读起来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行为.作为科技类图书编辑,写好书评,避免生硬、枯燥、平铺直叙,同样对图书宣传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鲁 《出版广角》2006,(3):44-47
所谓的“乱叠”,当然不是指那些整整齐齐为“藏书”而集合在一起的书籍,而是一本一本地读过、用过,经过了几十年乃至一辈子或几代人的阅读和积攒而集藏起来的“蓬蓬茸茸”的书本。只有这样的书房,才是静水流深的、“活”的书房。  相似文献   

11.
一、版本评论的枯竭在中国现代史上,图书的版本评论不是稀有之物,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郑振铎、阿英、周作人等,都写过这一类书评。以后,这类文章逐渐减少,特别是近十年,虽然书评报刊如雨后春笋,成倍增加,却极难在上面发现这类文章。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版本书评的性质决定的。它要求评者从出版的角度,对新版或旧版图书,进行版次、装帧、版样、格式、容量、印刷、作者、新旧版  相似文献   

12.
杨荣 《军事记者》2003,(10):29-29
~~新闻写作两题@杨荣  相似文献   

13.
正书评与市场及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成为人们生活中阅读的试金石,是图书市场的温度计,这要求书评写作必须兼具市场意识和审美思维。有书籍就有评论,书评随着图书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紧密联系。历史发展证明,书评是学术现象、出版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影响读者从而左右舆论和  相似文献   

14.
15.
书评是以图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评论的工作。它通过各界传媒,对图书进行价值判断,并向广大读者传达有关图书出版和学术研究的信息;在开展图书宣传的同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术交流。它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的特点,集评论性、指导性和宣传性于一体,因此,受到...  相似文献   

16.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  相似文献   

17.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友寄给我一本刘海燕的《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随便翻起竞再未放下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审和高等学校的两位讲授书评课程的学者先后出版了他们的书评理论著述,那就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徐柏容编审著的《书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编著的《书评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和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主编的《书评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特点是作者们都力图用章节式版块来构建书评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而全面探讨书评历史和发展、书评理论和方法、书评写作和工作的学问,甚至有志于奠立整个“书评学”的学科地位。这些著述的作者们各以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书评实践,殊途同归,共同思考着书评的学术问题,自觉地为当代中国的书评事业添砖加瓦,其精神是可嘉的,成果则是极其可喜的。 分析这三部书的书名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三书书名分别由“书评”、“学”和“概论”这三个词排列组合而成,以致于稍一不慎即  相似文献   

19.
报刊书评编辑对稿件的要求中,字数总是很重要的一点。现代报刊文章的世界性趋势,要求写短小精悍的文章,书评也不例外。但是小文章并不就是小品文。《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一期开辟“书评小品”栏目,我以为很有意义,又是十分重要的。小品文,通常是指散文中的一种体裁。它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有多样  相似文献   

20.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