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助语辞》原名《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语虚词用法的专著。作者卢以纬,字允武,元代永嘉人,生卒年月不详。在目前能见到的版本中,最早的序文作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可见该书早在元代中叶已经问世:《助语辞》虽然成书于六百六十余年之前,但是它对汉语虚词和有关汉语语法的研究,却是相当成熟的。它不仅开创了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风气之先,而且在许多地方至今仍闪烁着  相似文献   

2.
对王浮的《神异记》、郭颁的《魏晋世语》、孙盛的《杂语》这三部两晋时期的小说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 ,结论 :《神异记》至迟在西晋永兴二年 (公元 30 5年 )已成 ,《魏晋世语》成于东晋初年 (约公元 317年 ) ,《杂语》成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宁康元年间 (公元 345— 373年 )。  相似文献   

3.
桓谭,字君山,两汉之际重要思想家。其事于两汉书中凡十二见,《后汉书》有传,但均未言生卒年。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云其生于公元前40年(汉成帝永光4年)左右,卒于公元32年(汉光武帝建武8年)。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云生于公元前24年(汉成帝阳朔元年),卒于公元56年(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其他有关论著,或从任说,或从孙说,而以从任说者居多。今按此两说均有误。  相似文献   

4.
<正>商琦(?—1324),元代画家,字德符,号寿岩,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有一个身居高官的父亲,甚至与当时尚为王子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元仁宗)交往密切。仁宗即位后,授商琦集贤侍讲学士,朝列大夫,延四年(1317年)升侍读官、通奉大夫,至治三年(1323年)十一月初二,以通奉大夫自集贤侍读学士升为秘书卿,泰定元年(1324年)病归返乡。  相似文献   

5.
杜甫之父杜闲考略——兼及其子女六人的生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之父杜闲的生平问题,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杜甫全面研究。本文针对杜闲的生卒年、婚姻、宦历,以及杜甫兄妹六人的齿序排列等,进行了勾勒与梳理。认为:杜闲生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约在开元五年作尉郾城,二十年左右擢为奉天令,二十五年前后再擢为充州司马。杜闲一生两娶,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与元配崔氏结婚,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与继室卢氏再婚。其五子一女的齿序为:甫、颖、观、女某、丰、占。  相似文献   

6.
一、概说《秦泰山刻石》,又称《秦碣》、《李斯小篆碑》,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现存泰山岱庙东御座院碑亭内,为泰山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记载现存最早的刻石。据宋刘跂《秦篆谱·序》记载,原刻铭文22行,满行12字,凡刻222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字径6.1厘米。前12行为始皇刻辞,计144字;后10行为二世诏书,计78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相传为  相似文献   

7.
正屏上鉴语《屏风帖》,草书,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四月二十二日。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祝宽天借观于从兄季平处,言于绍兴初得之于北人南渡者。姜尧章曾分别于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37年)、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获观题识,称其高古,不乏风致。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王允初刻石于临安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元延三年(公元1316年),县令尹王  相似文献   

8.
位于今安顺城中心地带的西秀山文笔峰,是安顺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这座文峰建自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前的文笔峰,据《杨珍林年谱》所言,塔上有门有窗,是一座砖砌的七级楼阁式塔。成丰元年重修改用石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密檐式石塔。无论古代还是现今,文笔峰在安顺始终具有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东汉袁康、吴平所著《越绝书》,传世已久。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刻本,有明正德四年刘恒仿宋刻本(正德本)、明嘉靖二十四年孔天允仿宋刻本(孔本)、明嘉靖二十六年陈垲刻本(陈本)、明嘉靖三十三年张佳胤双柏堂刻本(双柏堂本)、明万历吴琯刻《古今逸史》本(吴本)、明万历二十年何镗刻《汉魏丛书》本(汉魏本);清代的《越绝书》刻本大多收入丛书之中,主要有清乾隆五十六年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光绪四年钱培名《小万卷楼丛书》本等;民国以后,又有《龙溪精舍丛书》本以及《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本;建国以后,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参照此书各种版本加以校注,并手写一通,于1956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张本),书末有附录一卷,收入各家为此书所作序跋和此书《四库提要》等,并附有清钱培名《越绝书札记》及《逸文》、清俞樾《越绝书札记》等,内容较为完备。杭州大学乐祖谋同志以明双柏堂本为底本,又对此书进行了校勘,于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点校本,更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然金无足赤,点校本中仍有不少疑文值得商榷,今不揣浅陋,撰成札记若干条,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正天纵若龙《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9字。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  相似文献   

11.
正《铁弥勒像颂》,全称《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行书,林谔撰,房妻高氏书。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立,23行,行58字。原石在山西交城石壁山永宁寺,于宋元五年(1090年)毁于火,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重刻;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又毁于火,金泰和四年(1204年)又重刻之。清道光末,碑亭倾圮,碑断为六石。碑石屡废屡立,足见其重。此碑书法简古,笔力惊绝,有虞世南书风,人称珍品。《告华岳文》,全称《祭西岳神告文碑》,隶书,韩赏撰,韩择木书。唐天宝元年(742年)刻,20行,行15字。额篆书"开元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建"11字。石完好无缺,在陕西华阴市(原华阴县)岳庙内。韩择木以隶书驰名盛唐,  相似文献   

12.
正《刘砖墓志》,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刻。1962年于江苏镇江东郊出土,现藏于镇江博物馆。砖质,高28厘米,宽15.5厘米,厚4.3厘米。两块砖志所刻内容合为一方。第一块正面刻3行18字,背面刻3行12字。第二块正面刻3行18字,背面刻2行12字。志文书法尚存隶意,结体方正,是研究书体演变的重要资料。《王闽之墓志》,东晋升平二年(358年)刻,  相似文献   

13.
胡煦,字沧晓,河南光山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一生"博极群书,湛精于易".(《周易函书约存·顾成天序》)著有《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及《周易函书别集》等.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15.
一 杰出的维吾尔族文学家贯云石是元代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学家中的一员。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卒于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享年仅三十九岁。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故以“贯”为姓氏,称贯云石。自号酸斋,晚年又号芦花道人。 贯云石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他的祖父阿里海涯是平宋的功臣,元朝湖广一带的封疆大吏,很得元朝皇帝的宠信。官至湖广行省左丞相,加光禄大夫。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楚国公(为元代十勋阶之最高勋阶)。在惠宗至正八年(1348)时进  相似文献   

16.
正《大智禅师碑》,全称《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又称《义福禅师碑》,隶书,碑阳为严挺之所撰,史惟则隶书并篆额,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刻立。碑高202厘米,宽112厘米。阳32行,行61字。额3行9字。碑阴较碑阳晚五年,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刻。阳成伯撰文,亦史惟则书,隶书27行,行9字。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明弘治等  相似文献   

17.
正《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刻,清光绪年间于河北景县出土,一说宣统元年(1909年)于山东德州出土。今藏于山东博物馆。志石高85厘米,宽84厘米。魏楷书,33行,行31字。志阴字稍大,14行,行4至10字不等。志文书法欹侧峭劲,前人认为其字与《张猛龙碑》极为相似,且兼有《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之纵逸。  相似文献   

18.
《经典释文》为唐·陆德明所撰。陆德明(约公元550—630年),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受学于玄学大师周弘正。仕陈,为始兴国王左常侍。入隋,炀帝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秦王征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开始编纂《经典释文》,大约完稿于隋灭陈(公元589年)之前。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云:“细检此书,所述近代  相似文献   

19.
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生长在明朝成化至嘉靖初年(约公元一四七○至一五三○年间)。他一生纵情山水诗画之间,没有做过官。在嘉靖三十年重刻的张守中《〈西楼乐府〉序》中说:“翁生富室,独厌绮丽之习,雅好古文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李渤,于宝历元年(公元八二五)二月来到桂林,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他在桂林四年,曾为桂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如今的隐山、南溪山就是他在的时候开的,诗人吴武陵作的《新开隐山记》和李渤自己写的《南溪诗序》都说得很详细。我们这些后之游者是不应该忘记“伐棘导泉”的开辟者李渤的。 李渤字濬之,成纪人,生于公元七七二年,八三一年卒。青年时曾与他的哥哥李涉(也是诗人)相继隐居庐山和嵩山,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由于他“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