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有副刊作品在江苏省、华东地区和全国新闻作品的评比、竞赛中获奖。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的散文《乡里乡亲》荣获二等奖,在副刊类作品中位列邵云环烈士遗作《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和李向群父亲所写的《说说儿子向群》之后,是近两年来江苏省在中国新闻奖评比中所获得的最高奖项。此前,这篇作品还曾在全国报纸副刊评比中获得金奖。 作为一名以社会新闻采编为“主业”的记者,  相似文献   

2.
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在南通日报副刊上发表的散文《乡里乡亲》荣获二等奖,这是近年来江苏省报刊在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得的较高奖项。此前,这篇作品还曾在全国报纸副刊评比中获得金奖。作为地市级报纸选送的一篇副刊作品,作者又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记者,《乡里乡亲》能够脱颖而出,我体会,主要得益于其乡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从古老的乡土题材中嗅到了清新浓郁的时代气息,才激发出作者的写作热情,也因此在读者中产生较为强烈的共鸣,并得到专家的青睐。乡土题材是报纸副刊作品永恒的宝贵资源报纸副刊作品写作…  相似文献   

3.
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出炉,2011年8月31日在网络、报刊上进行了公示。11家地市报及其子报选送的作品获奖,其中《日照日报》的副刊作品《陈中华:当代好记者》,获得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作品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北京军区战友报社编辑卜宝玉写的《“我要一支铁军”——读刘亚洲〈将军的泪〉有感》(以下简称《有感》,原载《战友报》2005年8月13日“军营周末”3版)不仅荣获了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而且荣获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5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  相似文献   

5.
徐勤 《中国记者》2012,(8):94-95
本文作者发表在地市报的副刊作品连续三年获得省级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以下这篇文章既有诀窍,也有作者对不足的思考,可资借鉴。最近三年,我有三篇副刊作品获得较高层次奖项:发表于2009年7月1日《衢州日报》的《都是"弱势群体"?》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6.
读者为什么要读副刊,喜欢读什么样的副刊?编者为什么而编副刊?应该办出什么样的副刊?编辑与读者需要形成一些什么共识?我试图从副刊读者心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并从编辑的角度寻求某些相应的对策。副刊读者心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求知心理读者有求知欲,否则就不会读报。作为报纸副刊的读者,他们总  相似文献   

7.
在工人日报上刊发的报告文学《九公里的女人们》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读者也许不知这是一篇通讯员的作品。说实话,我一直盘算着工人日报的通讯员在写消息、通讯、言论之外,能用一些笔墨勾勒出些许有趣味、有价值的报告文学,让我们的文学副刊多一些来自基层、企业的真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读者为什么要读副刊,喜欢读什么样的副刊?编者为什么而编副刊?应该办出什么样的副刊?编辑与读者需要形成一些什么共识?我试图从副刊读者心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并从编辑的角度寻求某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因为读者的喜欢, 报社的全力支持,《倾听》版连续三年名列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十佳读者喜爱栏目”之首,被评为杭州市优秀栏目、杭州市十佳栏目,曾获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副刊年赛金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省新闻奖副刊作品一、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
汪勤华 《中国记者》2024,(4):97-100
<正>从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开始,原先分设奖项的文字评论、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被整合为一。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获奖共22篇,2023年第33届共21篇,两届评论作品获奖数基本持平,而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改革前一年的2021年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有29篇,相比之下,近两届评论作品获奖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新闻评论类作品的评判标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2003年1月3日《法制日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二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一张报纸能否抓住读者,就看它的副刊办得活不活、好看不好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结合多年来编辑报纸副刊的感受,认为办好企业副刊要突出四个体现,即紧密把握实际,充分体现贴近性;安上“新闻眼”,充分体现时效性;精制标题,充分体现冲击力;精炼文字,充分体现作品文采。  相似文献   

14.
本人的评论文章《莫以纪律红线为怠政懒政找借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可以用“惊喜万分,诚惶诚恐”两个词来概括获奖后的心情。“惊喜”的是,没想到能获如此高级别的大奖,且是本届中国新闻奖中全国地市报仅有的两个文字类二等奖之一;“惶恐”的是,全国新闻作品中比之优秀者何止万千,我何德何能!这也激励我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加用心写好每一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我采写的《我能摸摸火车吗——首耥“庐山号”随车目击记》(载1996年9月6日《江西日报·星期刊》),一下“摸”到4个奖——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党报好新闻三等奖、江西省好新闻一等奖及江西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回想起来,这篇作品之所以能问世、能得奖,关键在于创造和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5,(11):21-22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2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2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能摸摸火车吗──首趟“庐山号”随车目击记》(刊登于1996年9月6日的江西日报《星期刊》)一下摸到4个奖──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党报好新闻三等奖、江西好新闻一等奖及江西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确实在我意料之外。当时根本没想到得奖之事,只想不虚此行.尽心尽力采写好这篇文章。所以很多人恭喜我时,我总说运气好.是碰上的,这不是自谦,这篇文章能问世、能得奖,确有偶然的因素,问题是怎么把握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京九通车.举世瞩目。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盯着想做好这篇文章。光江西日报见报稿就数十篇.全国更不计其…  相似文献   

19.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类作品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选材严格,开掘深刻。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