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藏》2013,(1):179-179
秦学研,号牧虎草堂主人。1964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85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画虎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秦学研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画创作,擅长动物、山水画,尤以画虎闻名国内外,在画虎领域有“南秦北冯”之称。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中,其作品《雄视》入选“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开怀》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拂晓》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漫步秋光》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曙光》获“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祥云》“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2010年《静观》特邀参加“百年百虎国画精品展”。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朝郎世宁画了一幅非常著名的《马术图》。郎世宁是宫廷画家,他能画《马术图》,表明了“马术”已成风尚。明代虽无类似郎世宁的专门的《马术图》,但是万历皇帝是以“好走马”而闻名的。(文秉《先拨志始》卷上)总起来看,明清时代的“马术”有着长足的进展,一为皇家,一为民间。犹如双峰映照,两水奔流,蔚为壮观,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1,(8):135-135
清代“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诗文书画俱佳,恣情山水,多与骚人游。板桥最爱画竹兰石,凛凛有生气,书法自创“六分半书”,隶楷参半。在其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兰是永远的主角,此2011春拍推出的《竹石兰蕙图》即为其中力作。“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在《竹石兰蕙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拾画叫画     
邓晨曦 《收藏》2010,(2):30-32
拾画 向王来文求画,他指着办公室的一帧装裱好、装上框的画说:“送给你。”是为“拾”画。 我想起明朝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中,也有“拾画”一折戏。“拾画”讲的是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一见钟情。梦醒后,杜丽娘到花园中寻梦,不见柳梦梅,忧郁而死。经年后,书生柳梦梅来到这座荒废的花园,偶拾一轴画。  相似文献   

5.
第二轮生肖邮票已出至一半,由于邮资调整,邮电部门将“画”与“字”两枚票的面值对调,“画”图成了挂号邮资,“字”图成了平信邮资,与前5年正好相反,让人看着别扭。其实何必非要墨守“一平一挂”的成规,两枚都印成平信邮资有何不可? 自1994年以来,为庆祝两国建交,中外联合发行邮票已形成系列,效果不错,但名称却过于含混。比如今年的《花卉》和《珍禽》,多年以后的新集邮者在目录  相似文献   

6.
高鸿 《收藏》2009,(11):66-69
2009年5月25日《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焦点争鸣”栏目刊有王永林先生《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仔细一读,其内容好生熟悉,原来早在今年第1期《文物天地》杂志上王先生以“鉴画四说”为题发表了同样内容的文章;又,刚出的第6期《收藏》杂志刊载的《再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也是王先生所撰,内容与《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鉴画四说》一致。  相似文献   

7.
《上海集邮》2007,(12):35-36
达·芬奇论诗与画,曾说:"画是哑吧诗,诗是盲人画。"由此,为了让画能"开口",其标题应该是"诗",必须是诗。1981年11月,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问世。其中-11,有两个图名:一为《可卿春闲》,一为《可卿春困》。前者见于2005年及其之前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后者见于邮票本身。  相似文献   

8.
邹绵绵 《收藏界》2011,(10):126-126
今年《收藏界》第3期所刊《清末民初刻铜墨盒赏析》一文(以下简称《赏析》),文中作者把“《篆刻五印》铜墨盒”称之为由当时北京书画大家姚茫父“自写自画自刻”,笔者对此说不能苟同。特征此略作辨析,以供广大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9.
漫像群英     
1 想看“甲A报道”、“南风劲吹”一类文字的朋友们可以将这一页翻过去了,以下,以本版的篇幅老蟀想跟你说的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话:看,这画儿画得多好。 刘永凯、山东人也,喜好体育,钟情《当代》,以画电影海报养家糊口,以画球星漫像自娱自乐。数年来画笔指处为《当代体育》之各路球星点睛,作品丰厚,蔚为壮观。 这一次本没有什么约定,刘永凯突然寄来了五幅“老外”的作品。皮协为了凑足中国足坛六大南斯拉夫名帅的数目,就又找人画了一幅,并成一套。然而六幅画放在一起,那后画的一张就突然的显出业余来。精、气、神根本无法与…  相似文献   

10.
吴斌 《集邮博览》2011,(10):49-49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2011年3月21日。我国邮政发行了2011—5《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儒林外史》特种邮票一套6枚,图案分别为“王冕画荷”、“范进中举”、“两根灯草”“马二先生游西湖”、“杜少卿夫妇游山”、“沈琼枝利涉桥卖文”。而以《儒林外史》为题材的明信片并不多见,据笔者所知,安徽滁州市邮政局于2001年发行的“吴敬梓诞辰三百周年纪念”四连体“牡丹”邮资片是较少的一套票前片。  相似文献   

11.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的《西藏唐卡》(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大型画册收录了140幅唐卡,其中包括《西藏文物》邮票第3图原图在内的两幅“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画册第180页的说明摘要如下: “(图四,纵157厘米,横138厘米)上面画了很多星球,每一星球画一动物图形来表示,各按一定轨道运行。从所画动物图形看,与内地天文学上把天体划分为十二宫是完全一致的,计有牛(金牛宫)……羯(摩羯宫)”。“随着月令的推移,星宫所在位置也不一样”。“藏历与内地夏历干支纪年一样,用十二地支属相纪年,又以十天干配五行”。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16日《中国集邮报》发表了沈庆达的《推测“全国山河一片红”图稿之谜》(下称《推测》),全文洋洋洒洒,关键却只是一句话:“《大一片红》是《扛领袖像图》的修改稿。”也就是说,万维生2003年2月“公开亮相”的《扛领袖像图》是“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第一稿”。看来,“一片红”设计图稿的争论至今仍未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3.
一封来信     
王颂 《收藏》2008,(10):141-141
编辑同志: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收藏》今年第三期所登《年画上的文革瓷》一文中称年画《创新》的作者为“何叔本”,明显有误,应为“何叔水”。何叔水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长期从事陶瓷艺术和中国国画创作研究,1978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该画原名《出新》,何叔水创作。这—题材何叔水与另一陶瓷美术家章鉴都曾绘制在瓷器上。  相似文献   

14.
自我更正     
周兆祥 《收藏》2007,(1):163-163
《收藏》2006年第3期刊登的《慈禧“御笔”绣画》一文中说,在慈禧七十寿辰时进献绣品寿屏的刺绣艺术家沈寿为浙江吴兴人氏,这一说法似有误。  相似文献   

15.
郭强 《集邮博览》2003,(4):55-55
我国于2003年1月25日发行了《杨柳青年画》邮票1套4枚。在我收集的扑克中就有一副由天津西青区文盛阁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杨柳青年画》扑克,它收录了杨柳青年画独具代表性的年画54幅,与邮票相映成趣,又补充了邮票枚数不多的不足,从另一个角度充分展示了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内涵,是编组开放类邮集的最佳素材。杨柳青年画是流行于我国北方民间的年画品种,发祥地为天津市西的千年古镇杨柳青,因而得名,它与苏州的“桃花坞”以及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年画并称中  相似文献   

16.
郭海田 《收藏》2001,(12):38-39
“文革”前,连环画作者名家辈出,力作层出不穷,蔚为壮观。不料,随着20世纪60年代政治斗争的加剧,连环画创作由为人民服务演变成单纯地为政治运动服务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作品先后问世,如《一支驳壳枪》、《夺印》、(《箭杆河边》等。以“革命样板戏”为题材的(《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以及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作品大量出版,如(《年青的一代》、(《龙江颂》、(《丰收之后》、《大寨英雄谱》、(《南京路上好八连》、(《毛主席的战士—廖初江、丰富生、黄祖示》等,一时成为主流。连环画创作范围越来越狭窄,一大批熟谙古典题材的高手已无画可作,即使画出来也不能出版,如陈光镒的《林则徐禁烟》(后于1978年出版)、任率英的(《钟离剑》(至今没有出版)等。许多不合时宜的画作均被打入冷宫,难见天日。连环画已是江河日下,难以为继,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希冀和要求了。  相似文献   

17.
正值新春佳节之际,《收藏界》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对于《收藏界》以及她的广大读者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收藏界》杂志创刊50期了!从四年前创刊开始到现在,《收藏界》杂志被越来越多的读者了解和接受。“藏界视点”、“老董泉苑”、“藏书论画”、“说瓷赏陶”、“鉴·辨·赏”、“藏鉴有约”、“教你一招”等栏目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中国当代书画市场大揭秘》《古钱,想说爱你不容易——古钱的造假与售假》《中国古代玉器的时代风格鉴定》《收藏界里故事多》《瓷器鉴定选例》《绚丽多彩的元代珍瓷》《稀世之珍康熙宝玺》《中档  相似文献   

18.
闫立群 《收藏》2007,(8):82-83
清初著名画家高其佩以指画独树一帜。所谓指画,就是以指头代替毛笔来作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方法。相传唐时张璨工画树石山水,“……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而画成。唐时还有一位画家王洽“以墨泼纸素,或吟或啸,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山石云水”(清邹小山《小山画谱》)。  相似文献   

19.
大家议论     
傅抱石《大涤草堂图》为何画不对题 1994-14T《傅抱石作品选》6-3《大涤草堂图》是傅抱石的画,而邮票上部的题字却是“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八大山人(朱耷)是清代画家,显然画不  相似文献   

20.
9月15日《梅兰竹菊》梅兰竹菊是感物喻志的象征,素有“四君子”之称,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主题。它们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千百年来,以清雅淡泊的质量为世人钟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