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来凑巧,从《西安晚报》上读了陈仓先生《盛世需要危言》一文不久,便从一文友那里得到一本《陕西杂文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精选》)。陈先生的文章,说的是作者自己对~杂文作家荣获全国大奖的感慨。他将当今中国称为“盛世”,将杂文喻为“危言”,纵论了”盛世”与“危言”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的关系。待读完《精选》之后,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到来前夕———2000年11月7日至11日 ,人民日报在北京怀柔首次召开“金台杂文”和副刊研讨会 ,一批著名杂文家加盟 ,邀请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天津、四川、安徽、山东等地共20余人到会 ,探讨振兴杂文。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杂文研讨会主持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蒋元明 ,首先介绍了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的杂文 ,他说 :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文艺副刊杂文。粉碎“四人帮”以来 ,副刊杂文更是有了大发展 ,已先后结集出版了《纵横谈》、《不惑集》、《阿Q真的阔了起来》和《同志颂·小姐辨》、《风云变·警钟鸣》几本选集。前两部…  相似文献   

3.
常听人说,“贪官怕杂文”,其实贪官并非同一脸谱,也有贪官喜杂文。前些时候深圳揪出了一批贪官(该市南山区区委书记、区长、区人大主任被一锅端),其中的那位区委副书记、区长何初本不仅喜杂文,竟还是一位创作颇丰的杂文作者。 报道说,58岁的何,一向爱好杂文,目在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杂文集《咏竹》。书中的作者小传说:何初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朋友这样问我,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小县城的杂文作者,为什么你的作品能够在全国的报刊上“满天飞”?每次获奖,也总有人打来电话表示祝贺。他们的话,虽然包含着许多的溢美之词,但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些朋友。有时想想,这些年的付出,确实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我从1979年开始杂文创作,至今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家报刊发表过2000多篇杂文、论文和随笔等作品,并先后50多次被选入各种文集,60多次在征文中获奖。最近一次上网,不经意间搜索,忽然发现今年第6期的《军事记者》上,有一篇文章叫“解析汪金友”。打开一看,是浙江广电高专的教授宋…  相似文献   

5.
为了弘扬鲁迅杂文精神,促进陕西杂文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强杂文的创作与交流,发现和培养杂文新秀,在陕西世强集团的鼎力支持下,陕西省杂文学会和陕西省作家协会杂文专业委员会研究决定,特举办陕西首届世强杯鲁迅杂文征文大赛,即日起,面向社会征稿。主办单位:陕西省杂文学会、陕西  相似文献   

6.
李庚辰在为其《李庚辰杂文选》所作的“序言”中说:“严肃的杂文家他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他的揭丑显谬,扶正祛邪,都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我们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无不来自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句话应被看作是杂文家李庚辰几十年来为人为文的一贯追求。作为一位著名军旅杂文家,李庚辰是新时期写作非常勤奋且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一位,也是创作个性较为鲜明的一位。他自己也说:我“自 1971年正经八百弄起杂文来,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又专门做起了杂文编辑,一干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从他十四本计二百多万字的作品看,既有…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1一个新理念的产生,往往从结识一些新朋友开始。大约是1997年的春天,广州一个老朋友向我推荐,在神秘的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草原部落创作室”,其部落“酋长”贺雄飞,正在编辑一套百角杂文丛书,希望我选一些杂文去出一集。我想了想,说,看看他出的书再说吧。这一“看”,就看去了一年时间。这期间,看到了“草原部落”组编的许多书,有六本一辑的《杂文百角丛书》,有经济新观念的《儒商时代》、《犹太人之谜》、《资本家的秘密》,有“大家文丛”《贾平凹  相似文献   

9.
前年5月,《储瑞耕文集》出版,煌煌60余万言,收入作者1978-1992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400余篇。这些文章,除了20来篇为“溶进了杂文要素”的新闻、散文、小小说外。其余绝大部分为言论、杂文或有关创作方面的论文。储瑞耕的杂文,有些已为人们所熟知,如说“五十打蔫”》、《“骄傲”的紧箍帽)等,当时都产生过很好的社会影响,在杂文界也颇得“口彩”。不过,这一回当作者把比砖还厚的文集寄给我“教正”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么多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据作者称,这400余篇文章还是从1100余篇公开发表的作品中选…  相似文献   

10.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0):30-31
2、思想交锋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漫长的国家,反对封建的思想意识及其流毒影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来,杂文作为一种轻武器,在反封建斗争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杂文专栏,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讨伐封建主义的。其它刊物也是如此。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陈独秀的《偶象破坏性》、刘半农的《随感录辟“灵学丛志”》、钱玄同的《随感录·灵学丛志读后》等,都是当时反对封建主义种种恶习的提神醒脑之作。杂文的这种反封建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当代…  相似文献   

11.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一篇杂文,从内容到形式,若无半点新异之处,全是陈年古董,便形似骷骸,毫无生气。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且不论“人惟求旧”这句话说得是否全面,就小品来说,更应冲破常规,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化的语言,与众不同的写作方法,提出超凡脱俗的见解,激起读者一种不同寻常的异趣。从多方面求新求异意是杂文的主心骨。杂文的求新求异,首先表现在创意上。一篇杂文,能否卓然自立,关键看它的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在一干休所供职。翻阅《中国老年报》时常常能读到署名“陈鲁民”的杂文。调入总参测绘局工作后,一日读罢陈先生杂文后大声叫好。这陈鲁民到底何许人也!我的同事告诉我,陈鲁民就是解放军测绘学院的陈教授。唉呀呀,原来是一个系统的,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我采访了他。陈先生现为测绘学院政教室的副教授,杂文只是他的“副业”。可是这“副业”他却于出了门道,从1984年开始至今10余年的时间,他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求是》杂志等全国60余家报刊发表杂文1800多篇,获奖100多次,其中一等奖21个,…  相似文献   

14.
《心灵原稿》系著名杂文家储瑞耕的日记选.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65万言.储瑞耕,曾筹创全国第一家《杂文报》,写作了大量杂文、时评和关于杂文创作的文章.他主持的河北日报一版“杨柳青”时评专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新闻界的关注,《新闻战线》在“怎样办有特色专栏”征文中作了介绍和肯定;本刊曾以《笔中的人生》为题介绍过他刻苦写作的事迹.这里发表他写的几则有关写作的日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就在我们南阳杂文学会宣布成立的时候,河南省杂文学会在我们南阳召开年会。可以说,我们这个杂文学会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抓住这个机遇,应时而生的。 南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南阳素有“曲艺之乡”之称。南阳的作家群名噪全国,南阳的杂文创作也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据我们初步统  相似文献   

16.
杂文的概念     
从这期起,本刊新辟“杂文写作讲座”专栏。杂文是报刊常用的一种文体,读者面广,社会作用大,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应当学会杂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杂文的有关知识。徐乘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官,主讲杂文写作和新闻编辑学。从六十年代起,徐乘同志便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杂文,受到读者的喜爱,《杂文报》今年4月21日曾发表专文介绍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杂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于今年4月下旬在南通市天星湖度假村举行。年会的主题为吴同志杂文研讨及对南通日报社会部近两年来“热点冷谈”专栏部分杂文进行评述。吴先生是江苏省杂文学会名誉会长 ,年届七旬 ,业余创作杂文已有半个多世纪。从六十年代起他就在《新华日报》一版开辟了“村头闲话”专栏 ,依他在农村工作的见闻及思考 ,不时写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的短文 ,文字通俗。1984年吴的《村头闲话》经农村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当年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象为之作序 ,认为此书能感染和吸引读者 ,就在于通俗与“关风…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杂文领域创作成就颇丰,国内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杂文作者,老一代杂文作家依然活跃在创作舞台,创作兴致不减当年,毛志成、邵燕祥、李国文等一批老一辈杂文大家近几年都有大量杂文佳作问世,质量更加突出,气势依旧;而刘洪波、童大焕、郭松民等一批青年新秀也是来势汹汹,大有赶超前辈的苗头.国内知名的媒体相继开辟了许多杂文专栏,为杂文作者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可以说,杂文创作正面临着一个多年来少有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9.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20.
杂文耐看。群众爱看杂文,爱看观点正确、语言机智、生动活泼的杂文。 全国各地的党报、党刊都有杂文栏目,鼓励批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在乌鲁木齐市,《杂文月刊》、《杂文选刊》有一个相当大的读者群,每个月的下旬未尽,次月的刊物已经“隆重登场”。杂文的繁荣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胸襟与胆识和反腐败的决心、文学创作环境的宽松。 杂文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