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玄学的核心是有无本末的本体论,言意之辩的思维方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在理论体系形成以后,又用该理论去考察解决如“养生”、“声无哀乐”等问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它运用了玄学的言意之辩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乐之本体的问题。本主要就《声无哀乐论》与玄学的言意之辩思维方式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嵇康《声无哀乐论》所认为的音乐审美标准“和”隐藏着许多的“不和”,而非简单的和顺.这种“不和”表现在《声无哀乐论》中的两次思想偏离、儒道音乐思想属性的难以定位及其境界追求与个人性格的矛盾上.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客观政治环境的诱导、士人心态的演变、玄学思想的影响等.这种“不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个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斗争,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音乐的纯粹性得到升华.同时,对外界的深刻体验、内心情感的挣扎与反复又促进了音乐内涵的丰富与深厚.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一直在追求的艺术哲学的核心,也是当今音乐美学界一直信奉的和最终走向。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和"的理解远远不同于儒家对"和"的理解,本文就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种种观点,详尽阐述其对"和"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他的《声无哀乐论》力图摆脱传统礼乐思想的束缚,主张抒发自然之性,体现了魏晋时期追求艺术美、自然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是独立的存在,不会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时,他也肯定了音乐移风易俗、娱乐和养生的作用,但是否定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声无哀乐论>所涉及的音乐美学问题很多,但主要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其一是说音乐的本体是来自外在的自然,因而不包含哀乐之情;其二是说人们在倾听音乐时之所以产生哀乐之情,这并非音声使然.音乐与情感各自独立,但是在对应的关系层面上两者产生了关系,这使得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出现多种不同的现象,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嵇康论述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旨在考查《声无哀乐论》在中国古代美学、音乐美学乃至整个古代美学系统理论中享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对魏晋时期这一开创美学新风和新的美学观念诞生的重要时期做深入的了解,进而丰富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考查该文,对于进一步了解嵇康的人格本体论、审美自觉论以及这种理论对整个魏晋美学思想文化史的新变和新的美学观念形成产生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声无哀乐论》研究成果作了新的补充,并结合现代社会作了实践性的阐述,使这一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渗透到现代文化中去,有利于促进现代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促进个人美学境界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层次的提升,深化美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他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时代的政治环境、哲学基础、时代艺术成果和作者本人的音乐修养是作品主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以及音乐的功能等诸多问题。《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不但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嵇康,魏晋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魏晋之交,政治黑暗。当权的司马氏以“名教之治”为名剪灭异己、杀戮名士,文人名士无不心惊。作为当时文人领袖的嵇康,公然反对。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他的诗长于四言,  相似文献   

11.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代表,其中对于"心""声"关系的讨论是两本著作中一直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二者对"心"、"声"关系的表述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分析观点相异的本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分析了《声无哀乐论》首答和末答中嵇康自然的音乐本体论及其不能实现的儒家政治理想.对比了嵇康理论核心——音乐自律论与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异同,指出嵇康音乐本体论之得失,并且论述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述经”和“叙理”是刘勰论体观的两个重要方面。“述经”不能离开“叙理”单独存在;“叙理”立论须依据包括“述经”在内的各种学说。另外,观点新颖、论证周密的论文能够得到刘勰的高度评价。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依傍儒家学说立论,说理缜密,富有创见性,因此颇受刘勰好评。  相似文献   

14.
蔡莉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51-152
嵇康是中国古代音乐关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史上,除《乐记》外,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在当今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嵇康为了实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与人生哲学主张,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经验以及以往的思想遗产,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声音美学思想。音乐虽然没有情感,但可以引导人的情感,使人愉悦,乃至提升人的道德情操。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目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声音美学思想做一个辨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嵇康这些理论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嵇康《声无哀乐论》在音乐和情感、音乐与政治关系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这对传统的《乐记》是一个很大的颠覆,二者冲突的实质是对音乐本质认知的差异;《声无哀乐论》提出的音乐观点实际是对儒家"礼乐"传统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合"在《乐记》、《声无哀乐论》中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内涵。本文从思想渊源、内涵和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他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其次,论述了音乐接受中"人情不同,各师其解"的情况,着重分析了音乐接受的基本层次和"人情不同"导致对"和声"接受的不同情况。最后,分析了音乐接受的作用,即具有养性娱情"与天地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及批评的重要概念,在被普遍认为是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著作的《声无哀乐论》(下文简称《声论》)与儒家他律论的音乐美学体系中都有诸多关于“和”的论述。尽管嵇康之《声论》看似与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但在“和”的观念上又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也恰好体现了嵇康与儒家在美学思想深层次上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