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较为特殊的一部作品。用浪漫和诙谐的笔法描绘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妖魔鬼怪,为师徒四人取经过程增添了奇幻色彩。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核心人物孙悟空。这个人物始终贯穿全文,从出世到成为斗妖胜佛,都表现了他从追求自由的斗争到失去自由的过程,不仅是人生的发展历程也是精神轨迹演变的过程。本文从孙悟空生命升华过程入手,分析孙悟空悲剧形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石猿———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孙行者———斗战胜佛的生命历程,是从妖到魔到人到神的精神提升,是从天然神石到山中大王到天庭马官到人间行者到佛的身份变迁,其中性格从自由、狂狷的山林侠士到尊礼、崇德的正统人士。孙悟空作为文化原型承载太多的希望与期待,根本上体现为儒道的冲突和互补。时代上体现为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与陆王心学的“心性论”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原名“齐天大圣”,男,具体生日不详,今大约2000岁左右,祖籍东海敖来国花果山水帘洞。原土系妖仙,师从菩提老祖。后来,观世音不记前嫌,拯救猴子灵魂,令其皈依佛门,师从三藏法师,思想发生强烈的转变。在长达二十年对敌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猴子胜利而又圆满地完成了高级领导阶层下达的艰巨任务,由组织确认吸纳为正式成员,并由最高领导人授予“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完成了从“妖”到“僧”再到“佛”这一思想觉悟、战斗立场、灵魂属性及人生价值的深刻转变。年幼时由于缺少父母家人的关爱和师尊长辈的教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本性善…  相似文献   

4.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诸多论者对孙悟空的形象意义解读往往从政治的角度,从人物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为依据。本文试从生命个体的普遍性上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解读,通过个性化的手法用孙悟空这个个案,形象地展示出一部人类追求史。书中的种种情节都是人类追求之心路历程的光辉印迹。孙悟空的生命历程可分三个阶段:闹龙宫地府——大闹天宫——护卫唐僧西天取经。自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从"大闹天宫"的失败,到西天取经的成功被封为"斗战胜佛",蕴涵着光辉的生命历程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5.
悟空的无奈     
吴承恩的《西游记》想必是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说金银二妖想用宝贝制服唐僧师徒。其结果却是:金银二妖反被孙悟空打败,就在他们死到临头时,却被太上老君认领回去。为什么孙悟空不斩草除根?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对妖怪是一棒置死,为何偏偏此时却手软了?噢,原来二妖有后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与孙悟空有“交情”,悟空当然要“给面子”了。否则……再看别的,玉兔精的后台是嫦娥,金鱼精后台是观音,所以都能棒下逃生。而白骨精却没跟神仙搞好关系,故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不难看出,正是妖怪与神佛有着某种“关系”,使孙悟空这样嫉恶如…  相似文献   

6.
一天,孙悟空从花果山来到人间,摇身一变就变成“语文巡警”,到学校去巡查“语言文字”中的毛病。孙悟空身穿巡警服装,首先来到育红小学四(1)班,检查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发现四个句子,是“妖”记:  相似文献   

7.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与西天扫妖时战绩有胜有败。孙悟空西天扫妖之所以连连败阵,最根本的原因是受金箍儿的束缚。金箍儿是程朱理学的象征。孙悟空要求打碎金箍儿,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代表了明代反对程朱理学人士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8.
话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那堆白骨又修炼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再度修炼成了白骨精。这一次,白骨精不再走上一次的老路了,她换了一个新招:制造网络病毒,她制造了一个“白骨病毒”,干扰各个网站,还会从电脑屏幕把人吸进去吃掉。与此同时,唐僧已当上了全球佛教推广会的主席,而孙悟空做斗战佛做腻了,回花果山度假去了。这一次,唐僧正在和孙悟空在网上聊天,白骨精发现唐僧的病毒防火墙档次不高,便把唐僧吸了进去。孙悟空正聊得起劲呢,忽然发现唐僧不谈了,留了一句话“help”,孙悟空赶紧拿起他的刚刚发明的测妖仪,一测,原来是白骨精干的好事。哼,…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围绕着唐僧取经这个中心,突出的是人而不是神,“人-人间-社会”是主题线索,而“人”又是复合式的带有特殊性的人,神、佛、妖、魔都由这个复合式的“人”去发生关系,因而也就都处在了次要地位。作品以妖魔对“人”的向往与追求,赞美了人;以孙悟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赞美了治世追求者。所以,《西游记》是从高视点上突出了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唐僧的依靠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自西天取经回来后各奔东西,唐僧回到大唐广收僧徒,宣讲佛法,劝人行善。一时间大唐子民人人诵佛吟经,时时拜求观音,以求我佛慈悲,广施恩惠,普度众生。被俘一日,无稽崖空空洞几个小妖动了不良之心,听说齐天大圣孙悟空已回万里之外的花果山与众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八戒已回高老庄与高小姐喜结连理,沙僧也已回流沙河,便一心想将唐僧捉回妖洞蒸了吃掉,以求长生不老。心动不如行动,众小妖说干就干,施展魔法,  相似文献   

11.
从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到贾宝玉的"遮天大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由美猴王到齐天大圣,最后封为斗战胜佛。《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三王号”:绛洞花王、混世魔王、遮天大王。这透露出两部小说在艺术构思、美学精神和价值意向方面的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2.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往往意味着在将源语的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丰富目的语的文化构建。富有中国道教特色的"妖"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往往被译为"demon"。本文从文化构建的角度将中国文化中的"妖"和西方文化中的"demon"进行对比,继而深入探讨这一翻译的广泛可接受性以及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前后共有六个名号.其彼此往复变化给读者的表象是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交叉,甚至抵牾,但从根本上来说均源于孙悟空心性的变化:儒家思想是其基本的哲学思想,又以道家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去追求一份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14.
<正>《大圣归来》中的孤儿江流儿误打误撞解除了孙悟空的封印,悟空法力尽失,不愿再去从妖王手中解救人类。江流儿决定自己去救,最后一战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从大闹天宫到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再到修成斗战胜佛,孙悟空个人主体力量经历了减弱而后增强的演化过程,这其中彰显出深刻的内在意义。首先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转化角度,可以看出孙悟空个人主体力量弱化彰显的内涵。其次,从个人成长角度,揭示出孙悟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彰显的生命意义。最后,从心学的角度,西行之路其实是一条修心的道路,孙悟空不断战胜心魔最终实现了自我突破,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孙悟空降妖除魔,最后成了"斗战胜佛",在天上一待就是几万年,不安分的孙悟空早腻了.一天,听说天宫搞自费人间旅行,他便去了.  相似文献   

17.
话说那孙悟空取得了真经,封了佛以后就衣锦荣归了。刚一个跟头踩上云朵,就听孙悟空说:"哎,这是什么云呀?怎么是黑的?"原来呀,他碰到了工厂排出的黑烟了。他只好  相似文献   

18.
叶加挺 《学周刊C版》2013,(4):204-205
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形象:孙悟空人丑心美反抗勇,随机应变善斗妖,该出棒时就出棒,人格不断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个“真假葫芦”的故事,大致是说金银两妖想用宝葫芦制服唐僧师徒,结果反被孙悟空打败。其情节想必世人皆知,故不细谈。其结果是:在金银二妖死到临头之时,却被太上老君认领回去。我大惑不解:为何悟空不斩草除根?是不忍下手吗?不是。三  相似文献   

20.
宁扬 《今日中学生》2022,(Z3):6-8+79
<正>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被塑造得最为丰富、最为成功、最受读者欢迎的人物形象。正如著名文学史家林庚先生所言:"正是在这样一种(童话的)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纵观《西游记》,孙悟空在不同阶段的称号各不相同。其中,以石猴、孙行者和斗战胜佛的称号最为典型,分别暗示了他的猴性、人性和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