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堂吉诃德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经历了三次变化:在漫游之前,隐居在书斋中的堂吉诃德是一位典型的“书斋型知识分子”;在漫游过程中,在现实世界中行走的堂吉诃德是一位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介入型知识分子”;在被打败后,堂吉诃德认清事实,放弃骑士梦想,成为一名回归隐居生活的“妥协型知识分子”。堂吉诃德“知识分子”气质的变化表明,其漫游是专业理念和社会现实间的错位导致的失败经历,同时也是对其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自讽。  相似文献   

2.
从郭沫若对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的纪念、回忆、评价中不难看出,郭沫若主张知识分子不光固守自己书房之一隅,更应走出书斋,投身社会,履行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在他看来,知识分子一方面是道义的力量所在,一方面是舆论的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池莉作品中对知识分子普遍进行贬抑塑造,究其原因,这种创作由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消解的社会大环境和作家自身创作立场所决定。其实,面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落寞的现实,作家与作品从精神深处对其进行理性批判与精神指导才是不朽之举。  相似文献   

5.
<正>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是依附于权贵后面摇尾献媚,是躲进书斋关注自己的性灵生活,还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为公平正义而鼓与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大家的自由,但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固有传统来说,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更多鲁迅存在。这样的人物越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越有希望。因为知识分子读书多,他们往往追求"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是国家的"催化剂"和"稳定剂"。他们更有理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阶层,他们在国家现代化的转型期经历了矛盾、痛苦而复杂的心理位移,走过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艰难的心路历程,这是现实使然,是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尴尬,也是一个时代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命题。很多文学作品给予了适时而准确的形象反映,《沧浪之水》是其中的一部典型作品。它塑造了颇有才学的池大为胸怀理想却被世俗的重重问题和权力等现实所挤压,最终抛却理想人格和情怀,成为一个追求现实需要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狄平子是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在近代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位在许多领域具有开拓性质的文化人物。《平等阁笔记》由他多年所撰写的作品汇编而成,以传统的笔记小说的形式,从一位亲身经历了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崩溃前后的社会现实与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8.
《围城》与《我是猫》分别是中国、日本现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佼佼者,这两部小说在题材选取上有着相同之处,都选择了将普通知识分子作为描述对象,通过对年轻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和爱情的讲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不只能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能作为当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反映和投射。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学业、事业都牢牢粘上了时代和社会的标签,他们的爱情也总是不如意,尽管他们对爱情有着强烈的追求和相当高的期许。本文拟从知识分子的学业、事业和爱情这三个方面对知识分子的人生进行说明和剖析,以解释为什么知识分子的人生如此荒凉。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大多数通过描写知识分子,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来读懂他们潜在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徘徊于拯世与自救之间——论阎真小说创作中的启蒙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传输启蒙理念有两条路径:对他者的启蒙和对自我的反思和拯救.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自觉承担了启蒙者拯世的职责,而阎真却在<曾在天涯>和<沧浪之水>两部作品中再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貌和心理悲哀:他们接受了西方精神价值和启蒙理性,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贵族,但生存现实却使高扬精神的理想启蒙遭到冷落和遮蔽.承担精神改造职责的知识分子身份和言说都被边缘化了,他们处于拯世和自救的精神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歌创作越来越关注个人意识,关注形而上的追求,但相对于中国当下复杂多元的现实,在个人的主观世界遨游显然还很不够。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纳入诗歌表现的范围,用诗歌来展示当代生活的种种方面,尤其是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入世的诗人的使命。当知识分子诗人在书斋中与当代生活愈行愈远之时,工人出身的诗人王学忠却拿起了他的诗笔。尽管其创作在艺术上还显得直白、粗粝,但其诗歌创作与当代生活的血脉联系却使其诗具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希望和火种。文章从"诗史"传统和历史意识两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借此探讨王学忠诗歌创作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鲜晓丽 《教育文化论坛》2012,(1):108-112,118
沈从文与中国大多现代知识分子一样,内心深处葆有对社会道义、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参与重建的热切愿望,因此,作品中对现实的反映和揭露是非常深刻的。沈从文这一特点,应该说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沈从文早期传奇作品中的残酷现实反映;二、《长河》现实生活的画卷;三、抗战时期杂文中对残酷纷乱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夏日漱石生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前一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漱石追求的理想社会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他所向往的理想道德是资产阶级所提倡的以个性解决为中心的观念。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却发展成带着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天皇政权的统治下,踏上了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面对这种黑暗的现实,正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压抑、愤慨。漱石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深入地探索了他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7,(6):77-82
贾植芳《人的悲哀》折射了五·四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们的人生形态。这种人生形态包含着知识分子从山西"乡绅"、"书斋"读书到参与"社会"的身份焦虑;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社会"的重新发现和革命向何处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琨 《鄂州大学学报》2014,(4):44-45,53
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的写作是一脉相承的,巴金的《寒夜》与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也是此类作品。他们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方面,并向我们展现出各种人物的悲剧命运。理想与现实、反抗与妥协、幸福与痛苦的交织,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描绘得非常生动,也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他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城作品是其创作的核心部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情感特质是寂寞,从中披示了他作为士大夫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双重角色在现实社会面前的悲剧感;但他又远不止于此,乃以童年记忆、个人气质及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从新的时代需要出发,将仁义欢爱作为贯串性主题,着力呼唤并表现善与美,给寂寞的情感基调增添了温暖的色泽。  相似文献   

17.
异化是佩列文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佩列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人的变形,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异化和其他各种异化现象来说明解体后的俄罗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疏远、陌生的社会关系,人的异化、虚无的精神状态以及苏联社会现实世界的破碎性和虚幻性。  相似文献   

18.
熟悉和喜爱宗璞及其作品的人们都知晓,她始终生活在高层的知识分子群中,她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她笔下的人物也多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写他们随时代漂流的命运,写他们真挚的追求、失落和获得的欢欣,拥有高度文化的中国上层知识分子,成了宗璞创作的独特的对象世界。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发生动摇.贫困的物质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将他们置于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巨大矛盾中。残酷的现实像一张“网”裹挟着他们.知识分子曾经远大的“梦”在“网”的威胁下被迫走向虚无.在“梦”与“网”的无奈对决中,世俗的物质追求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梦”的陨落带来底层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荒芜,他们拒绝诗意与浪漫,并逐步丧失独立和批判的主体精神。从《人到中年》到新写实小说《一地鸡毛》、《单位》、《烦恼人生》,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逐渐落潮.烦恼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使他们陷于生存困境,导致他们精神的异化。  相似文献   

20.
《三四郎》作为夏目漱石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序曲,被喻为漱石文学中最出色的青春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从一个乡下毕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东京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的心路历程。作品通俗易懂,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从更深层次展开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真义等的探求。文中的主人公三四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的苦闷中,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他在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间彷徨,他充满了迷惑与茫然,这也代表了明治维新以后年轻知识分子的困惑,揭示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生存窘境。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扣人心弦,处处透露着一股平凡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