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育电视自办节目,是近年来随各高校教育电视机构(或由电教中心管辖的闭路电视系统)的建立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式。*此类节目的体系及编排特点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作*一个较深入的探索,以期能找到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达到促进教育电视*台及自办节目在高校中不断成熟、发*展的目的。*对节目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完善节目的设置、编排机制,提高节*目的质量,增强节目的传播功效。作*为高校教育电视,面对当今天众传播*形式多样,各种公众性的无线及有线*电视节目众多,并且在有限的收视时*间内潮水般涌入受众的收视视线的情*况下,克服自己的先天性缺陷,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找出自己节目的构成特点及编排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节目特色,*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质论本是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论的一部分,但是战国时期儒家又提出了以文质相互救弊为主要内容的“文质”论来解释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影响甚大的“三统三正”说、“五德终始”说等不同的历史思想和历史哲学。这些历史理论在形式上是在解释历史,但其直接的目的则是通过历史的循环来说明现实和预示未来。它们一方面成为解释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模式,同时也是匡正现实政治的重要理论武器。儒家的历史哲学也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毛泽东领导的20世纪的中国农村经济变革中,以上地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是整个农村经济变革的核心问题。就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而言,半个多世纪经历了从土地苏维埃政府公有、土地农民私有和土地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的反复认识与实践,每次实践既有新鲜的经验,也有苦涩的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酝酿并推动了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美学思想史就是向人走来的历史,美的奥秘存在于人自身之中,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实事求是探讨美学问题的典范。美是依据第一世界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状和第三世界的文化观念的相关内容,按照第二世界的基本结构样态孕育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三先生恰好分别注重于三个不同的世界,但*遗憾的是都未能达到整体的把握。美的客观性来自三个世界。第二世界向另外两个*世界开放,使美总是在不断生成又不断积淀的张力结构中运动。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论刘勰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刘勰关于“文”与“质”、“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对刘勰文质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及其影响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音乐的论述大致涉及五个方面:关于“音乐感的耳朵”;关于“歌唱家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关于“莫扎特的《安魂曲》大部分不是莫扎特自己作的”;关于“钢琴演奏者*生产了音乐”;关于“勇敢的战斗的呼声”。马克思在论及这些问题时,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审*美关系、相比较性、分工协作、劳动的区分和特殊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精辟见解,无疑是文艺学*美学研究时时象和范围。  相似文献   

7.
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曾拥有最高和最广泛的权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同样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是合作破裂主观原因中的主导因素。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在理论与实践上指导的失误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中共领导人犯右倾错误,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未能进行有力回击、坚决斗争,致使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阴谋*得逞,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统一,它是社会主义的,但又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创造条件,向较高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它也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过渡性和阶段性统一在不断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上。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战。由于敌强我弱,不到两年日军使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这既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也进一步危及美苏的利益。作为当时世界强国的美苏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却围*绕着日本的全面侵华和中国的全面抗战,推行一条以大国利己主义为主线的对外政*策,与日本构成了既绥靖又对抗的复杂关系。使日本法西斯燃起的战火未能扑灭在有*限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11.
金城银行是旧中国具有近代企业性质的重要私营银行之一。周作民是它的创办人之一,又是大权独揽的经营者。1917-1937年金城银行的兴起和发展,*是和周作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不开的。金城银行在扶植近代民族新式产业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转型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批评转型的实质,是把经世纪初现代转型发展,但偏离现代化方向而陷入僵化的文学批评,扳回到正常轨道,继续其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一转型*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与世纪初的转型发展恰成逆向性行进路向。它带来*了批评的活跃和多元化探索的局面,促进了对中外文学批评传统的全面研究与吸纳;*但也存在多元混杂价值迷乱以及批评形态不成熟等问题。目前,批评转型已推进到*走向积极建构的临界突破阶段。  相似文献   

13.
音乐创作心理研究属美学范畴。创作者的潜意识受到客观事物的激发产生灵感,通过人们的想象,使之在审美过程中充当感情因素与理性因素的桥梁,并凭借联*想创作出优美的音乐,使欣赏者产生共鸣。这个创作过程,情感的投入与抒发,是极为*关键的。可以这样说音乐创作是创作灵感凭借想象、联想、幻想,让勃发的情感转化成*的组合,形成创作者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4.
“文质兼美”是建国以来一贯坚持的选文标准,含义却长期处于“摇摆”之中.“文质兼美”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选文标准,“合理虚构”是“文质兼美”的实践形态.在现实中,理想标准与实践形态之间出现偏离或矛盾成为必然,这种必然主要体现在:“文质兼美”的中立性与“合理虚构”的去中立性之间的矛盾,“文质兼美”的统一性与“合理虚构”的“骑墙性”之间的矛盾.不存在唯“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观,也不存在超“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观.“文质兼美”本身就是一种理想标准,永远走在完善“合理虚构”之路上.  相似文献   

15.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扬雄美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文质”兼备,二者统一,其中“质”必须符合明道、宗经、征圣的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就是美的。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扬雄对汉赋进行了批评,这源于汉赋的形式与内容不统一,文质不相符。文质和谐才成为美。可见,扬雄对于辞赋的看法,是贯彻了他的“文质”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与"质"的本来涵义是"文"谓文饰,质谓质朴,它的原始形态,是早期儒家学派论夏、商、周三代文化历史形态之简要表述.周、秦以降,沿着品人和论世两个分支发展.钟嵘<诗品>论诗,是这两个分支的完美融合."体被文质"犹如"文质彬彬",是诗评文质论的最高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的诗学理论在唐代诗学理论体系中有独创性.李商隐反对诗歌创作囿于儒家道统思想,强调创作“以自然为祖,元气为根”,以充沛真实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他重视诗歌的缘情功能,主张“必用咏达,以通灵性”,用诗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偏尚诗歌艺术美的同时,李商隐提倡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的人民大众对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最后发展成为完全赞同*和拥护。广大苏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中央苏区得以开创、建立并巩固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条件。而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归根到底是因为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其思想渊源应该上溯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要考察中国文学的观念,就必须上溯到孔子。孔子的文论思想集中表现在《论语》中论述诗、乐的部分。孔子的文艺理论思想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美尽善”;文艺的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事君事父”、“多识”;文艺的审美理想是“中和”之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是文质兼备。  相似文献   

20.
文质之辩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心议题之一。孔子明确以"与文""尚质"之微妙方式探寻丈质中和之道。董仲舒继承这一主题,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将之自觉展开,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丈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董子更进一步提出“三代改制质丈”说,指出文质更替或忠、敬、文演替是主导历代文化精神特别是政教原则变化的核心法则。董子文质论对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人类政治生活本质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