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19世纪小说家N.霍桑的名作,“黑面纱”的真正意义一直是读者争论的问题。然而,不管争论如何激烈,几乎采取的都是结构主义方法,作为能指的“黑面纱”,有确定的所指意义。但从解构主义观点来看,“黑面纱”的所指,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延异性.事实上利用解构主义观,通过对小说中“黑面纱”其所指的追问典型片段分析,发现“黑面纱”在追问中实现了“延异”,其所指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周蓉蓉 《海外英语》2012,(22):190-192
文学作品具有解构性,通过对《李尔王》三个中译本与原作的分析比较可看出,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不稳定性造成原文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促成了译本的多样性,使其处在不断的延异中。  相似文献   

3.
运用叙事学、文体学等理论方法,细读霍桑具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教长的黑面纱》,以展现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与霍桑同是美国19世纪中期的文学大师,两人在哥特小说创作上极有建树并享有盛誉.通过比较爱伦·坡的<黒猫>与霍桑的<教长的黒面纱>两篇哥特短篇小说中的黑颜色内涵,从而体现出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作品《等待》揭示出生命的"延异"特质。采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延异"符号,我们可以发现《等待》中主人公的"暧昧性"、"无归属感"和"非中心"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闻传播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所谓“一图胜万言”,绝大多数报刊都非常重视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头版头条的新闻图片,更是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给广大读者带来视觉冲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相关的情感,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报纸的报道方针,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头版新闻图片如何体现报纸报道方针和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7.
介绍叙事视角的基本类型,据热奈特聚焦理论分析《红字》的叙事视角,小说主要采用非聚焦型视角.穿插使用内聚焦型叙事视角。霍桑通过非聚焦型的全知视角,让读者把握小说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使用非聚焦型视角则是因小说婚外情主题违反清教传统,须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受到道德谴责。这种非聚焦性的使用,表面上是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其实反映了霍桑对超验主义和清教的解构。  相似文献   

8.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霍桑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德高望重的胡珀牧师突然蒙上黑面纱再不曾摘下直至死亡的寓言故事。本文着眼于异化的人物,怪诞的写作手法和富有内涵的象征等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纳尼撤尔·霍桑,美国十九世纪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一位心理描写的大师。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人类痛苦的心灵,他的作品是人类激情和悲哀的记载。他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他对世界悲哀的、诗意般的理解,不仅是他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在激情和痛苦的描绘;并且他的艺术风格,创作方式也正日益地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的佛经词汇,这些词汇对中国的文学及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涅槃堂"为例,从能指、所指的角度去理解此词的双重意义,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其隐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汉典作为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的助理主持,在近几年中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这样的快速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符号学原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和喜剧理论可以作为方法论,通过对节目表现形式、节目角色定位和节目类型三个部分使我们更深入、透彻地了解、分析陈汉典走红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2.
欧·亨利与霍桑是美国不同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家,本文将从分析欧·亨利和霍桑的写作风格入手,进而从"文本的召唤结构"及"艺术空白"的角度分析《最后一片叶子》和《牧师的黑面纱》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黄盛 《文教资料》2007,10(32):25-27
美国小说家霍桑的《红字》中象征意象丰富,情节神秘,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部关于描写一个名叫海斯特·白兰的女人的罗曼史。不过,如果我们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待这本书的话,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对于作者所处年代美国白人社会的封建制和父权制的严厉鞭挞。本文从美国和欧洲、男性和女性、白人和印第安人关系进行分析对比,阐述小说中对传统的颠覆。  相似文献   

14.
以霍桑的《教长的黑面纱》的为例,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中面纱的象征意义和教长的形象,来说明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文本的不确定性。正是文本的不确定性,启发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名作,这部作品用词讲究,语义深刻,特别是似乎、仿佛、好像、没准儿等词的频繁运用,使得整个文本徘徊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语义矛盾,该文把这类词界定为 "也许类"词,通过对这类词的遣词分析认为,"也许类"词的使用所造成的意义矛盾,暗合了解构主义的两难状态,也就是否定"形而上"然而又预设了"形而上"存在的矛盾境界。  相似文献   

16.
贾皓冰 《海外英语》2012,(17):230-232
霍桑生活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交替的十九世纪,因此同时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在《红字》中,霍桑借助海斯特的反叛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改革的态度。霍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不过霍桑并不像激进的超验主义者那样坚持社会改革只有在摈弃传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他认为社会问题应逐步解决,且不能凭个人的努力完成。霍桑同时也认为邪恶存在于人的内心而非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经典小说《红字》中,作者霍桑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与符号"A"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红字"A"的所指为三个主要人物: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珠儿。另一方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红字"A"的所指为"A"的词汇扩展:红字"A"由Adultery到Able再到Angle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石燕萍 《考试周刊》2014,(74):19-19
霍桑在小说《胎记》中生动地塑造了艾尔默和乔治亚娜这样个性鲜明的主要人物形象,使得世人警醒、深思,正确对待这种盲目追求完美,盲目相信科学知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危险倾向,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三角形理论,分析了翻译延并与认知的联系,并以《道德经》的不同荚译本进行了例证,对翻译延异进行了认知层面的探究,旨在表明:翻译是译者理解原文本、生成内化意义与用译入语将其阐释的动态过程。它以译者的认知为前提,尤其受到先知识的影响,不同译者带着不同先知识去解读原文本必然会建构出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