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小说是成人的童话,童话是儿童的小说。小说是直白的,童话是隐晦的。而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情结”。安徒生和福楼拜将自己内心无法摆脱的心结,分别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红鞋》和《包法利夫人》。清苦的童年,爱的匮乏,压抑的欲望是主人公努力的动力,也是导致她们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包法利夫人》描述了女主人公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过程。通过作者使用的叙事人称手段来探讨主人公悲剧命运,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伟大著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相似文献   

4.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用"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笔,刻画了众多人物,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外省风俗画卷。透过表面冰冷淡漠的语言,分析《包法利夫人》中众多的男性形象,从这些男性与爱玛的关系中可以窥视人物背后福楼拜的视野和身影,从而探究福楼拜笔下失落的男性世界。  相似文献   

5.
《包法利夫人》反映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男权专制婚姻的反抗,其悲剧性蕴涵深刻的人文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有不少批评家指责福楼拜宣传主人公爱玛道德沦丧、堕落淫秽的生活方式。毁誉之争历久不衰,究其缘由,争议在本质上为自由与道德的历史性之争。  相似文献   

6.
福楼拜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出现的双重视象,表现出他小说创作的双眼视觉的特性与作用,这种“抒情的福楼拜”与“解剖(或批评)的福楼拜”在福氏美学思想和叙事机制的演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中几个主要人物情感的刻画进行分析,来探讨福楼拜的爱情观。福楼拜对小说人物有极深的感情,他用完美的理想构筑了一座爱情的祭坛,他自己的一生也被当作了这一祭坛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8.
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福楼拜对小说艺术的开拓在文体和叙事方面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二、有限视角与视角转换;三、情节的淡化与散文化文体。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者李红叶的著作《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对安徒生的童话做了外国文学、儿童文学、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全方位研究;此书是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重要著作。本书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作者由“儿童的发现”的做的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在中国到了“五四”民主运动开创的时代,才有了“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文学的发现”,也才出现了对安徒生童话的“立体解读”。李红叶的著作是“一部完整的安徒生的接受史,阅读史”,她是做此工作的中国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朱利安·巴恩斯在《福楼拜的鹦鹉》中以娴熟的后现代手法对鹦鹉、福楼拜的生平、以及评论进行加工、探讨,尝试找到真实的历史。以琳达.哈琴的历史元小说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小说中戏仿、元小说以及拼贴等后现代手法,从而得出巴恩斯对真实、历史、客观、语言等方面的质疑。各种文体的戏仿、高度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以及各种内容和叙述角度的拼贴都传达了作者对传统的质疑和批判。历史不再是客观和线性发展的,而是主观的和矛盾的。  相似文献   

11.
丁玲的《阿毛姑娘》和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揭示出不同的时空中,社会转型期间,受到现代都市明吸引,觉醒的乡村女性对于幸福的苦苦追寻,和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窒息的独特的生命形态。两位作不同的情感态度,鉴照出两位女性主人公所生存的典型环境,性格深层的差异。一个是对“自我的他”的审视,一个却恪守无动于衷的原则,追求着“神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它为福楼拜带来了举世的功名。在小说中,福楼拜有意识地选择有限的叙述视角,最大限度地减少作者在作品中的痕迹,不再像以往的作家,以上帝之势凌驾于作品之上,这一创作原则,将文学带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徐珊珊 《文教资料》2014,(18):25-27
本文就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一书的评论,结合其他作家李健吾、毛姆等对这本书的判断和阅读体验,对纳博科夫的评论进行得失的考量。纳博科夫的得在于对细节的分析、作家之间关系的重视及其原文本和书信的引入,而对作品现实性的否定和思想性的漠视则是其短缺之处。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之前的儿童学翻译,未能完全做到以儿童与原为本位,同完型意义上的儿童学翻译尚有一段距离。完型意义上的儿童学翻译始于“五四”,其起点与成熟的标志是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安徒生童话的意旨已经进入到个性与人道的终极价值及其相互冲突的深刻层面,恰合新化运动的启蒙需求;安徒生谛听天籁的敏感与悟性、多彩而精妙的诗性笔触与贴近童心童趣的讲述体,创造了舒展而灵性、质朴而瑰丽的审美境界,其“伟大的感动力”引起了“五四”坛的热切关注,带来了安徒生童话翻译的丰收。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已经迎来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每一档新的电视栏目的产生,都要考虑受众的需求。湖南卫视着力打造的《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爸爸去哪儿》为何能够如此受人们追捧?本文试从"使用与满足"角度出发,探析该节目成功的因素,并对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士农工商"角度来尝试解读《琵琶行》,希望能够从琵琶女、商人以及作者的社会地位出身,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7.
栗仪 《文教资料》2012,(18):31-32
安徒生作为世界儿童文学创始人,其童话的特点之一便是"萝莉情结",集中表现于喜欢以低龄少女为主角,赋予其勇敢善良的人格,散发出圣洁无瑕的光辉。这源于童年安徒生目睹一个疯人院女人后留下的心理阴影,以及身世和外貌带来的严重自卑,他倾向于柏拉图式的恋爱,抵触熟女,倾向"萝莉"。安徒生对少女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赞美,对儿童起到了女性主义的启蒙作用,有利于女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张瀛丹 《考试周刊》2011,(12):42-43
海明威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其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迷惘一代的宣言"。《太阳照常升起》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折射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经历了一战炮火洗礼的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长篇小说为解读对象,通过心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从而较为客观地探究海明威创作中的"迷惘的一代"在战争的影响下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包法利夫人>描述了女主人公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过程.通过作者使用的叙事人称手段来探讨主人公悲剧命运,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伟大著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云菁 《文教资料》2012,(10):15-17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典范之作,它体现了作者"客观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新的艺术法典"。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爱玛这样一个沉迷于浪漫主义的忧郁,以想象、激情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平庸和空虚,最终成为一个肉体堕落而精神依然执著于生活幻梦的女性形象。对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的评价历来莫衷一是。现代批评界有观点认为,爱玛就是一个十足的淫妇;但传统批评普遍认为,爱玛这一悲剧是社会悲剧。本文则倾向于她是个人的悲剧,应该从爱玛的生存"越境"来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自我救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