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富有宗教情怀的哲学家。他深刻发掘儒家文化的宗教精神,详细阐述其宗教意义,在认真比较世界各大宗教思想的基础上,凸显中国儒教的特色,并提出建立一种由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发展起来的中国新宗教,以实现"为四海之人道立极,为世界之宗教立枢,以转移世运,斡旋天心"的宗教般宏愿。  相似文献   

2.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以原始宗教中的上天信仰作为背景和依据,对天人关系的内蕴作了积极开拓,同时在道德实践的价值历险中又融入其化成天下的人文考量.在儒家那里,上天信仰与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并不矛盾,"天"不具有西方宗教信仰中的人格神特征,天与人之间经由"德"而间接发生作用,这为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预留了空间.儒家仁学思想的成功确立和广泛推行,得益于从上天信仰的视角对人进行准确的价值定位,并在价值历险中致力于开显和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王龙溪的"外王"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其心学理论基础上,以"现成良知"为理论基础,以"仁政王道"为根本原则,以"一体之治"为最终目标。实现了治心与治世、良知与治政、一体与治世、为学与为政、兴学与化民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和兼济天下、淑世救世的"外王"精神;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孟子思想中“仁义”的实现离不开对“时”的把握。孟子“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身、家、国、天下这四个层面。在“身”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个体行为不应拘泥于“仁义”之名;在“家”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家庭成员之间不应拘泥于“人伦”之名;在“天下”与“国”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执政者不应拘泥于尊卑有别之名。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只有理顺家国关系,才能更好地使家与国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家国关系不仅有古今之变、中西之别,而且还将随着家庭变迁与国家发展继续演化.对家国关系的认识,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时代的家国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家国观以弘扬家国情怀、实现"家齐国治"为目标导向,以理解把握家与国辩证关系为基础要求,以重构新时代家国关系为实践遵循,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和战略性.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思想流传至今,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8.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是科举考试的范畴,其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言论成为出题的内容。"一匡天下"是孔子对管仲功劳的评价,也是明代会元唐顺之所作的八股文题目。文中唐顺之肯定了儒家孔子、朱熹关于"仁"的理念,从当时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背景出发,以充分的事例论证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正天下取得的卓越贡献。唐顺之对管仲"一匡天下"事功的肯定,对其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引导作用,进而在抗倭攘夷方面功勋卓著,鲜明体现其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孟子认为"色"乃人性之本,在"色"与"礼"的关系上,以上位的"仁"为根本原则;孟子从婚姻血缘关系出发,认为男女结合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但是对于两者结合的规范也有灵活的应对,总体上对男女结合持积极的态度。虽然孟子出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家庭中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现象,但是孟子尊母则反映了母亲这一女性角色的特殊之处以及儒家对孝悌观念的重视,在事亲礼仪的秩序上,对待父母并无差别。建立在"仁"与"礼"基础之上的两性相处之道,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家国同构关系的秩序体现,孟子正是围绕家国秩序的根本格局从而对男女两性进行性别定位。  相似文献   

10.
高力克 《政治思想史》2019,(4):53-67,198
梁启超的中国复兴之理想,徘徊于西方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国史观之洞察全球化趋势的"世界之中国论",其追寻现代国民精神的"新民说",其文明高于富强的文明国家理想,其护守中华文化认同的"国性论",其晚年超克国家主义之新天下主义理想,凝聚着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毕生追寻的民族复兴理想。梁氏的现代中国想象,为我们在21世纪求索中国发展问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齐治平说。一方面,由于三家政治原则不同,所以对身、家、国三环节的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己的政治学特色:儒家重修身,墨家重齐家,道家(黄老)重治国。另一方面,儒、墨、道三家,都注重政治上身、家、国的一贯性,其途虽殊,其致则一,皆欲实现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作品信息     
正梁晓声"家·国·天下三部曲"出版近日,梁晓声的"家·国·天下三部曲"——《家载一生》《我和我的共和国七十年》《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虽然世事变迁,但梁晓声的文字依旧有力量在,他拒绝浮躁喧嚣,关注现实民生,用自己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深度解读中国社会。"家·国·天下三部曲"依旧是梁晓声在2018年的心怀天下之作。《家载一生》记录的是作者内心深处难忘的最初记忆,也是他心灵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语见《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原意是谈交友方法与修身原则,但由于涉及读书、颂诗与知人、论世的关系,遂被后世视为传统的文艺批评原则而不断加以运用。“知其人”指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哲学家胡塞尔晚期思想的菁华。他提出"生活世界"理念,是出于他对当时科学理念与文化处境的深刻反省与批判。因此,不论是科学、文化、哲学抑或人类个体而言,都因为这个生活世界成为其可能条件。欲探究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形成的动因以及"生活世界"与"人类生活"之关系的原初意涵。  相似文献   

15.
儒家仁学是全德之说。儒家仁德以德性修养为圆心,以爱有差等的泛爱精神为半径,将仁道推广到家国天下。近代以来,儒家仁德的人文价值经过质疑、批判、解构,重获主流文化认同。仁德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个人层面的明德至善、社会层面的礼治尚和、政治层面的仁民爱物,是社会主义个体修德、法治伦理、政治生态寻找认同的重要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6.
<孝经>首章提出了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最基本的要求是守身.在儒家"家国天下'观之下,将事亲孝转化为事君忠,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忠君",而是为国尽忠.事君为国,方能建功立业,扬名显亲,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儒家哲学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内圣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达到“仁”的标准,外王就是实现王道的社会理想。要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只须人人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即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逻辑顺序,人必须首先实现家庭的和谐。孝悌既是“仁”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家庭和谐的核心。儒家强调的孝悌,对于克服现代生活带来的消极因素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作用,应该成为指导今天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化与道德战履是其实现之两途,"学"乃是儒家通往理想人格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未来走向,关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梦"应该具有开放性、对话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就实现"中国梦"而言,当下中国既具有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个体之梦与国家之梦、民族梦与世界梦三个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