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教学案例:《蜗牛》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2课,也是我刚接触新的《科学》教材上的第一堂教学研讨课。 (一)提出问题 师:课前布置大家去捉几只蜗牛来,都准备好了吗? 生:捉到了。(齐答) 师: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蜗牛。(板书:蜗牛)  相似文献   

2.
《蜗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的第八课,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这一课,我已教过多次。过去,我的教学设计总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只知道按教材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没什么起色。通过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才知道,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以教材为基础,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于是,我特将《蜗牛》这一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目…  相似文献   

3.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他们对课程里的内容感到好奇,有着浓厚的兴趣。刚上《植物》单元时,许多学生就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上《蜗牛》?我已经捉了好几只蜗牛在家养着了,我可以带来吗?”看着他们那充满渴望的小脸,我心中一动:何不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让他们先在家饲养,边养边观察研究做好记录,到上这一课时让他们好好表现一番,不是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热情吗?于是,我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对学生们的“蜗牛热”进行了鼓励,我们约好上《蜗牛》一课时看谁观察并记录到的内容多。上《蜗牛》一课了,同学们兴奋地带来了自己养的…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时,上《蜗牛》这一课。观察蜗牛的活动开始了,今天这节课主要是带领学生对蜗牛的身体、蜗牛的壳、蜗牛吃食进行观察。部分学生在寻访了小动物后,把蜗牛养着,今天也带来了,同时带来了一些食物,如水果、菜叶、馒头,还有带方便面和糖的。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两天前,在校园角落找来了一些蜗牛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实践(《蜗牛》 ,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 ,这是我刚接触新的《科学》教材上的一堂教学研讨课。)(一)提出问题 :师 :课前布置大家去捉几只蜗牛来 ,都准备好了吗?生 :捉到了(齐答)师 :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蜗牛(板书 :蜗牛)师 :对蜗牛 ,你想研究些什么?也就是可以提出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生 :我想研究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生 :蜗牛是什么颜色的?生 :蜗牛的壳是干什么用的?蜗牛为什么要背着这个重重的壳?生 :蜗牛头上的两个角是干什么用的?生 :蜗牛有没有眼睛?生 :蜗牛有没有鼻子?生 :蜗牛是怎样吃东西的?它的嘴…  相似文献   

6.
何静 《考试周刊》2013,(21):70-71
<正>在高中数学中,平面解析几何是初中内容的延伸,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块内容,所以在研究《高中数学自主创新性学习》这一课题时,我选择《圆与方程》这一章进行实验。我先课前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和导引,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讲解新题和习题,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在《圆与方程》这一章中,有《直线与圆》一节内容。上这节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思路和例题,还编写  相似文献   

7.
孙老师《溶解》这节课,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路培琦老师上的《爬行动物》一课和兰本达教授上的《蜗牛》一课。乍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伙人在聊天,和谐的气氛,轻松自如的教学流程,积极主动的亲历探究,  相似文献   

8.
2005年,我在我市的三个县巡回上过一节《纸船——寄母亲》的诗歌教学公开课。课上过之后,自己对这节课还比较满意,于是就写了一篇题为《我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的教学体会的文章,投给了《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蜗牛》一课时,由于时节已过,只能凭学生以前的记忆和借助书中的插图来认识了。当学生看到书上的蜗牛一图时,有的学生问我:“老师,蜗牛身上的两个眼儿是什么?”我这时也仔细地看了看书中的插图(一只腹足全部伸出的蜗牛),呀!在紧贴蜗牛壳处,确实有两个眼儿。这是什么器官呢?我还真的不知道,这下可真的把我难住了。  相似文献   

10.
戴琳 《青海教育》2009,(9):43-44
语文教学就应该致力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课堂环节的设计更应精益求精,突显实效性,让学生享受课堂,学有所获。2008年12月初,我有幸承担了城西区教学艺术节上的一节语文展示课,执教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经历了反复的试讲,多次揣摩并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8日,我在丹东二中高二(17班)上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课。这是自1991年走上教研员岗位以来我现场上的第一节课。对讲台阔别重逢的欣喜、激动,对学生久违的陌生和期待,以及莫名的紧张,焦虑等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我课前的那几天一直沉浸在百感交集的情绪中。如果说读大学期间毕业前的实习试讲象征着我教学生涯的起步。那么今天的这堂课则是对我25年教师经历的一个检阅。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自己在课堂上除自信、成熟,老练了不少之外,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依然保有一份激情。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全县的一次语研讨会一L,我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望梅止渴》一课。听完后,觉得这位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箫略和我平时上课的思路大不-一样。我平时都是照着课情节,紧扣教参,按部就班地进行串讲分析,而该教师在课堂上是让学生充分读,在感悟课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诱发争辩,使整节课生机勃勃,精彩纷呈。于是,我决定参照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实际重新进行课前预设。没想到课堂上师生互动非常成功。下面是教学这节课时的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13.
启示一:遵从学生天性。实现有效教学。这一启示来源于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四课《我设计的自行车》教学。第一堂课是给三年二班上课,这节课我完全按之前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展开教学:首先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自行车,让学生认识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并说说自行车的基本组成部分;然后我边总结自行车的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4.
<正>经常在优质课、观摩课中看到执教教师在实验前出示温馨小提示,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用到温馨小提示。那温馨小提示在什么时候出现比较好,它在教学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来谈点体会。一、及时提醒,为教学做好奠基【案例1】《蜗牛》观察蜗牛教学片断执教《蜗牛》一课已有近两年的时间,可每次看到小蜗牛时,课堂上的情景便又会浮现在眼前。课前三分钟我便走进了教室,可眼前的一幕幕却让我惊讶不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传统的语文课,在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中,戏剧可以说占了很大一块比重,《雷雨》《茶馆》《一只马蜂》《日出》等话剧以其特殊的感染力为现当代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此次新教师汇报课,我选择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作为我的汇报课题,想借此提高学生对话剧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并鼓励学生走进戏院,感受戏剧的无限魅力。课前,我为同学们播放了由北京人艺排演的话剧《茶馆》,让他们对该话剧产生感性认识。在第一次试讲中,我企图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情节、人物性格、戏剧冲突、戏剧主题)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知半解的表情告诉我这堂课有多失败,沉闷的课堂气氛也让我失去了信心。正当苦闷之际,我的教学师父郝晓霞老师给我指点了迷津,她认为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知识灌输的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枯燥,学生参与性不高,主体性发挥不足,同时在学习的效果上,也令人担忧。一堂课必须有重点,教师也应该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师父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为何一定要面面俱到呢?我大可以截取一个方面作为重点,以此展开,层层深入。以这种思想为出发点,我将《茶馆》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并通过分析人物的悲剧命运,得出戏剧冲突,再从戏剧冲突中自然地过渡到戏剧主题。这样整堂课就连成了一条锁链,一环扣一环,思路清晰而完整。重点和思路都有了,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呢?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转念一想,话剧是舞台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我何不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自演一演《茶馆》中的某一片段呢?于是我挑选了戏剧冲突比较强烈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去琢磨体会,最后在课堂上为我们呈现一场话剧盛宴。  相似文献   

16.
陈客斌 《福建教育》2007,(11):56-56
多一点主动提出问题,少一点被动思考问题。在传统的自然课中,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设计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只得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观察、实验,得出共同的结论,就算是圆满的自然课。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基础上问:“观察了蜗牛后,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蜗牛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蜗牛靠什么爬行”、“蜗牛的壳有什么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张洋 《内蒙古教育》2009,(23):30-30
2008年11月我校举办了呼和浩特市教学开放一目活动。非常荣幸的是,我可以参与其中承担授课任务。我作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一部分,学会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二者的差别,明确各自的方法既是教学重点,又是认知上的难点。怎样做到既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又不失数学课的本真,还数学以生活之本,这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一直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孙双金老师,是我语文教学之旅上的引路人。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我初登语文讲台。一天,在学校阅览室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江苏教育》上的一篇文章——紧扣语言,层层剥笋——《落花生》一课重点句子的教学。嘿,这不正是我明天要上的课吗?第二天,我就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篇文章中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落花生》。说也怪了,这堂课效果特别好,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深刻,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孩子也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19.
要想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必须进行教学“巧”设计,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下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快跑的火车》一课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用智慧保护自己》的教学中,我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发挥明显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有明显差异,这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