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山文化积石冢是为当时社会少数上层人物设祀的产物。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考古发掘材料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是从家族内部开始的,而这种分化的最初起点,似乎不是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均,而是起源于为少数上层人物的设祀。红山文化积石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分布地点,客观上存在着的明显等级差别,意味着当时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分级现象已属常态。深入探索和解析隐含在这种差别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将是我们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四平山积石冢总体年代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到中期,个别墓上限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虽然出土有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但其文化仍归为小珠山三期文化。从四平山墓地各冢和冢中各墓所处的位置、随葬玉器、黑陶器及陶鬻的多寡等分析,当时已出现社会分层现象。因而,四平山积石冢对于探讨辽东半岛南端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辽东半岛地区的先史文化,存在着三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种是分布在沿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丘或崖壁上的贝丘遗址,一种是用石块有规则的砌成台阶形的积石墓(又称积石冢),此外,还有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大石棚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历史绝对年代,大致在距今3700年~5000年之间。研究辽东半岛的上述三种文化现象,对于理解和深入研究辽东半岛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牛河梁积石冢、阜新胡头沟墓地、白音长汗墓地三个典型的红山文化墓地为例,根据其墓葬形式和随葬品的特征,探讨红山文化墓葬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从而分析了红山文化具有文明社会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的礼制贯穿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原始礼制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礼制核心反映为祭祀天地、崇拜祖先和崇尚王权,基于这三点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正是这三个表现的原始礼制体现。  相似文献   

6.
积石冢墓地是十六地点的主要遗存,位于遗址中心属于晚期积石冢的大墓(M4),随葬玉凤、斜口筒形器、玉镯、玉人、玉环、绿松石坠饰共8件。其中玉人、玉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玉雕人像高度写实,雕琢精细,是五千年中华老祖的再现,对研究当时的宗教祭祀活动、人的体质、形体特征意义重大。玉龙与玉凤同现于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龙凤文化的早期写证。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乡土史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红山文化及其高峰期的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其中重点掌握女神庙、祭坛、积石冢、女神  相似文献   

8.
冢冢     
农历七月初一的前一天晚上,我静静地趴在窗口。我看到午夜12点一过,平日无人的巷子突然拥挤起来,各种各样属于黑夜的鬼不断涌了出来,他们有着各样的怪脸,都带着不完整的躯体和五官在七月初一的这天开始来到人间。鬼月终于来了,我的两个冢冢大概也快来了。之所以一开始说“属于黑夜的鬼”,是因为还有属于白天的鬼,他们在天开始发光的时候就慢慢地走了出来,大街上突然多了很多很多“人”。我所见过  相似文献   

9.
在紧邻辽河干流的左翼,突出于黄、渤二海之间,有一块特殊的地域,由于其三面环海,地处辽河之东,故有辽东半岛之称。又因为辽东半岛地域实际上是夹在东有鸭绿江口,西有辽河河口的地域之间,其文化的面貌既具有辽河特征也具有鸭绿江流域特点,因此学术界常常把辽东半岛的文化作为独立的单元加以研究。文章提出辽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一直不是孤立的。从总体上来看,其依然属于辽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范畴。因此,文章把辽河流域与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具有特点的文化遗迹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比较和研究。其目的就是希望学术界,把辽东半岛的早期文化也纳入到辽河流域文明范畴的视野中。因篇幅有限,文章只选择了辽东半岛的稻作文化、贝丘文化、积石冢和大石棚这四种文化予以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东北教育史的意义东北教育史是中国东北地区史的一个分支。东北地区作为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的一部分,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辽西红山文化女神庙、积石冢等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和开发、建设祖国东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吉林类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地域特征比较鲜明,主要分布长春、松原、白城、吉林和四平地区,辽源、通化、白山和延边地区也时有发现,吉林的红山文化类型玉器与辽宁及内蒙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玉器比较,制作时间早一些,随意性强一些,别出心裁之处多一些。吉林类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在材料使用上,充分体现了匠人的因材施艺与物尽其用的良苦用心。吉林区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红山文化类型玉器种类繁多,造型纹饰变化多端,选用材料质地优良,在玉器上体现出生动、拙朴、别致、精美、优雅及另类的特点,客观反映了当  相似文献   

12.
广义上的"石构遗存",是指史前先民遗留下来的堆石、组石、铺石、立石、列石等石质建筑的统称。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石构遗存密集分布的中心区域,石构遗迹普遍存在于本区新石器时代各种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中。小河西文化的石构灶,是目前所见中国境内史前遗存中出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构遗存,具有独立起源的文化发生学意义,可视为本区史前石构遗存起源时期。兴隆洼文化时期是本区早期石构遗存获得初步发展时期,此间的石构遗迹,除了在本区土著文化传统上继续普遍被利用为上层分子和殷实人家居室中的灶外,还在当时社会精神层面的宗教礼仪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兴隆洼文化积石冢,应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直接文化渊源。查海遗址发现的大型龙形石塑与后世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并且皆在城中的宗庙祭祖的传统礼俗,也应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8年8月22日《大河报》所引"大粮冢","由于谐音关系","以讹传讹",实为撰写碑文时"获嘉庠生"笔误所致。笔者经过五次实地考察,认为大梁冢与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地理环境、民间传说、"大梁冢"村名等外部因素不谋而合。最近几年,盗墓贼多次利用夜黑人静时盗挖大梁冢。由于受焦作煤业有限公司开采沉降的影响,大梁冢村将在2010年底搬迁到辉县市北云门镇一带,大梁冢遗址形势岌岌可危,亟待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上流传:曹操奸诈,感到生前没做好事,死后会有人挖他的坟墓,遗命设了七十二疑冢,使后人莫知真墓所在,以逃尸骨遭诛。这种传说,可见之于下列各书: 一、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疑冢”篇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人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发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二、明·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第七十八回载,曹操临死时,“……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藏处,恐为所发掘故也。”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三“曹操冢”篇载:“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  相似文献   

15.
万惠玲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19-121,134
淮滨"沙冢遗址"出土的沙冢红陶鸟造型丰满圆润,L形的侧影、A字形的正面像、尾部展开的V形状,极具母性特征和生殖崇拜的女阴符号,从实物上充分证明把鸟作为图腾崇拜是上古时期淮河流域沙冢遗址的独特现象,反映了古淮夷地区"夷"族氏族文化特征。其形成因素是原始宗教及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是淮河流域原始生殖崇拜的物化表现,是地理、自然环境造成自然禁忌崇拜的结果。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古淮夷地区具有地域特色鸟图腾崇拜的文化意象源起。  相似文献   

16.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有影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1935年,在赤峰红山脚下发现了它的第一处遗迹,1954年,由著名的考古学家尹达正式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红山文化研究的历程和涉及的领域是:(1)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确认;(2)红山文化的源流、性质特征和分布;(3)红山文化的分期与类型;(4)红山文化的玉器;(5)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研究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深入,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学术分歧。但学术界尚能在一些关键点上达成共识,即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的一支极富生命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的文化,而孕育红山文化的辽河流域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笔墨冢池     
笔冢:埋笔的坟丘。墨池:洗笔砚的池子。这个掌故源于几个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笔冢”讲的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故事。怀素(公元725—785年),僧人。字藏真,长沙人。好饮酒。每兴到运笔,作狂草,如骤雨旋风,飞劲圆转。对后世影响很大。当然,他的成就是苦练得来的。他自幼酷爱书法,广求遗编绝简,刻苦练习。他在住处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据  相似文献   

18.
平舆县万冢乡中德育工作有成效为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促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平舆县万冢乡中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中学德育大纲》,严格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不断将德育工作推向深入、引上层次。万冢乡中除了开展每周一课...  相似文献   

19.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20.
冢上生木标准的冢上生木是指人死埋葬后,坟上长出树木,这树多是从两个恋人的坟上同时生出,曰相思树。树上常有双鸟栖息,哀婉鸣叫,表达相思之情。早在上古神话《夸父逐日》里,就有了人死留下遗物变为树林的想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变成邓林,与冢上生木是不同的,但这已是人死后其遗物繁衍出树木的幻想。上古神话传说开启了人们的丰富想象力,冢上生木的故事或多或少地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