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的策略主讲:郭清华(《最后的山神》制片人)采访:谢圣华谢:郭先生,您作为《最后的山神》的制片,请谈一下电视纪录片如何把握宣传角度。郭:中国有一句老语:文无定法。纪录片也是这样,任何体裁任何主题的东西都可以拍,关键是角度。《最后的山神》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真实纪录──《最后的山神》创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灵的真实纪录──《最后的山神》创作谈孙曾田今年10月在新西兰,奥克兰亚广联第30届年会上,评委会主席罗伯特·尔德对于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宣读了如下评语:评委会主席高度赞赏《最后的山神》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族的内心世界,这...  相似文献   

3.
对电视纪录片的几点思考──从《最后的山神》说开去郭镇之《最后的山神》播出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电视纪录片的文章。我认为,在《望长城》发起对电视纪录片创作方法的彻底革新之后,《最后的山神》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许,从专家学者的有度看来,这部手法比...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5.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九学生:王老师,您好!看了1996年3期《现代传播》上您的《我看“文化就是力量”说的依据》的文章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一些争鸣文章,最近《明日周刊》(1996年11月8日)又以很大的版面介绍了关子这次争鸣的情况,特别是1996年5期的《现代传播》上又发表了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给这次争鸣的引发者朱光烈先生的信以及朱先生的回信,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老师:我很愿意同你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王老师,我知道,您是搞电影美学的,为什么会对有关文化与知识的争论感兴趣了呢?老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OPENV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公司,主要从事视频搜索。您能简单给我介绍一下这个公司吗?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问题断想任达青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无疑只有近几年在理论与创作上都是最兴旺的时期。这种兴旺一方面是由产电视工作者对纪录片这种表现手段认识的日趋深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后所带来的“大奖效应”。于是...  相似文献   

8.
回顾纪录片最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伴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盛产,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话说长江》、《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9.
刘辉:王老师,我最近读了您的两篇论文,感到受益匪浅。一篇是发表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1期上的导读性文章《重划文学研究的疆界》,另一篇是由此扩展撰写的长篇论文《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外国文学》2007年6期)。在这两篇论文中,您都谈到了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以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显然,这反映了您最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另外,您刚从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讲学归来,相信您对当前西方文学及文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又有了新的把握,能否请您就这个问题充分展开谈一下?  相似文献   

10.
本刊特约记者:您在1998年到1999年期间,在核心期刊上连续发表了5篇论述知识组织方面问题的文章,文章中阐述了您在知识组织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今年,您又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上发表了两篇题为“知识组织概念模型及相关问题”和“知识分类:Web环境下个性化知识组织的一种方法”的论文。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知识组织研究的学者之一,您认为将知识组织作为一门学科来加以研究,对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11.
曹巍 《现代出版》2006,(2):9-12
记者:社长、学者的双重身份,使您总能引发、催生出许多出版业改革中值得反思的问题。2005年10月31日,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了《关于科学出版观的初步思考》一文,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写这篇文章基于怎样的考虑?  相似文献   

12.
档案工作还是要讲默默无闻主持人阿昆开场白:《每期一辩》带着几分稚嫩、几分羞怯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不期围绕“档案工作还是要讲默默无闻”这个辩题,我们选登了3个正方和3个反方针锋相对的辩论,我们深信您读了以后,不仅会喜欢这个栏目,还会参与这个栏目。为此,我...  相似文献   

13.
去年12月8日下午,《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女士,来到中国新闻学院与一些现在和未来的记者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问:您是如何看待《焦点访谈》这个栏目的?答:中央电视台成立新闻评论部以后,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旗帜性的声音。没有问题性、批评性、分析性的报道,就不可能树起自己的旗帜。观众喜欢《焦点访谈》是喜欢它的锐气。现在锐气有点下降了,比较沉稳。但与我在《经济半小时》一比,那个时候就像在报纸的二三版,到了《焦点访谈》以后,就感到经常处于头版位置,甚至头条位置。工作方式中,检拍、短兵相接的采访很多。在隐性…  相似文献   

14.
彭燕飞在仲国电视》(98.2)撰文,对人类学题材的纪录片进行思考。作者认为,《最后的山神》、《沙与海》、《回家》等一批作品与国际上的经典作品《北方的纳努克》、《巴卡丛林中的人们》等均在远离文明态的现代地带倾注了人类学关怀,体现了纪录片取材策略的两个转变:世界意识和真诚的受众关怀。主要体现在:1.边缘化题材本身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将边缘题材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明形态的现在时关注,使其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代意义。2.边缘化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生存发…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探寻     
前不久,由中央电视台选送的电视作品《生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名为《第二次生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从亚广联作品评选委员会那里捧回了一座金灿灿的奖怀——亚广联纪实类电视作品特别奖。这是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近年内继《沙与海》、《最后的山神》、《龙脊》等电视片之后,再度在国际电视节目评比中蟾宫折桂,从而成为中国电视事业和电视人争光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09,(15):39-41
赵金:陈老师,您好!您的事迹在《青年记者》刊出后,很多读者来电说您“很牛”,是个“值得学习的好记者”。“七一”前夕,您获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最近,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记协下发了《关于向陈中华同志学习的通知》。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一部长达40多分钟的电视片《最后的山神》与观众见面了,看过此片的人大多会翘起大拇指:“真是一部好片子!”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孙曾田编导,刚刚在国际上获得亚广联电视大奖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8.
少一点汉字,多一些民族精神主讲:陈晓卿访谈:何苏六何:您获奖的几部纪录片《龙脊》、《远在北京的家)}都是“很中国”的,可都很打动国际评委的心,请您从纪录片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方面谈谈纪录片创作的国际性问题。陈:要说国际性,画面语言是最具国际性的。汉字越少...  相似文献   

19.
陈巍 《新闻前哨》2001,(7):31-31
近年来,随着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出现了许多以宣传环保为主题的片子。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由湖北电视台青年编导吴晓平编导完成的专题纪录片《两碗水》无论在思想开掘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突破。 环保题材的片子常常有较强的针对性、宣传性,在表现形式上有较固定的模式,观众也几乎形成了欣赏心理定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更鲜明的形式,使观众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环保是非常必要的。看一看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荣获大奖的电视专题片,如《沙与海》、《西藏的诱惑》、《最后的山神》、《龙脊》、…  相似文献   

20.
时间:2001年9月中旬地点:昆明全国书市主会场人物:作家阿来记者:大多数读者对您的认识都是通过《尘埃落定》,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阿来文集》,收入了大量您的重要作品,请您简单介绍《阿来文集》都包括哪些内容?阿来:《阿来文集》一共四卷。第一卷收入的是我的诗歌作品,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写过一段诗歌。中国的作家一般不会单纯只写长篇小说,所以我写过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先后散发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这次把这些中短篇小说收集起来,作为文集的第二卷。第三卷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尘埃落定》。第四卷是有关西藏文化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