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翻译活动属于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性,文学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气韵"理论与文学翻译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可作为文学翻译理论而用于评判文学作品译本的优劣。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本的生命整体性,自始至终都栖息在语言之中。基于以语言为中心的深潜、涵咏和关照解读文本,才能获得对文本生命整体感的认知,才能通过文本语言这个窗口去认识作者,感受主要人物彰显的人格魅力及文学作品的精神气韵。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三方面展开文本解读分析,读人物,读文本,进而从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探寻作者在记史类文学作品中的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美学对气韵生动的解释不够全面。气韵生动是从绘画的角度对艺术的形神提出的总体要求,即神要有气韵,形要生动。气韵生动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具体化。气韵生动论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民族化性。意境乃气韵生动之境,气韵生动是意境之魂。  相似文献   

5.
有机整体论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文学批评思想,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应具有有机整体性,就像一个活的生物一样完美。文学作品要表现完美就应具有结构完整、大小适度和部分与整体及部分与部分和谐等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画的创作与品评中,“气韵生动”为六法的第一法则,只有得气韵而后方为得画法之真法。气韵和气韵生动都是抽象的概念,有些难以琢磨。尤其是在论及艺术家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气韵生动时,自古以来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体验和领悟做出众多分歧的解说。文章旨在对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生动的梳理研究,重点揭示中国画气韵生动与人品的主要关系是:可修的人品与可学气韵。  相似文献   

8.
“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标准。如果将其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品评,书法的“气韵美”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书法艺术家将胸中之“气”,也即,书法艺术家内在的品德修养,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学术涵养等,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一个气贯全局的书法“艺术意象整体”,它如若给人的感觉为元气淋漓,酣畅通达,氤氲神妙的话,我们就说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了“气韵美”。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为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可见,文学作品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10.
结合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指出现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忽视部分应该且必须服务于整体的问题,强调回归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础体系的必要性,提出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又从部分回到整体。  相似文献   

11.
想像是指在原有生活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特征是由此到彼,由有到无,由实到虚,既相似又不同,虚幻与真实交融。文学作品只有依凭生活又借助于丰富的想像,才能文思泉涌,内容丰富,构思新奇,气韵生动,多彩多姿,从而深化主题,增强艺术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想像力,对提高写  相似文献   

12.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3.
想象是指在原有生活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特征是由此及彼,从有到无,由实到虚,既相似又不同,虚幻与真实交融。文学作品只有依凭生活又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才能内容丰富,构思新奇,气韵生动,从而深化主题,增强艺术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的典范,启迪中专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结合中学生文学作品学习的实际,从整体感知方面阐述文学作品阅读方式的内涵和操作方法,教师通过用整体感知的理念研究教材;在整体感知背景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畅谈感受;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思维意识;教给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方法,最终养成师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想象是指在原有生活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特征是由此到彼,由有到无,由实到虚,既相似又不同,虚幻与真实交融。文学作品只有凭生活又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才能文思泉涌,内容丰富,构思新奇,气韵生动,多彩多姿,从而深化主题,增强艺术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邓以蛰与徐复观对气韵生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徐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精神的角度对气韵生动这一命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考察和疏解,而邓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把握气韵生动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后者将气韵生动视为中国艺术之理。俩人对气韵生动的界定、理论基础及其创造都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而邓、徐二位先生释气韵生动之不同,可视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之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有机整体论是西方文论中一个影响十分广泛的批评理论,在古今的文学批评中,有机整体思想一直受到很多西方批评家的重视,这些批评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思想。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文艺理论中的有机整体观,不仅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都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把从古到今的一切文学作品都看成是一个大体系,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范文 《考试周刊》2013,(63):42-42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应使文学作品教学返璞归真,让文学作品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是以所谓的理性的科学分析来替代从整体对文本的触摸,企图用推导数理公式那样来完成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结果不仅未能走进作品的内心,反而将一个鲜活的生命解剖成了一堆毫无灵性的碎肉,本文从文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强调在中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学的情感性.  相似文献   

20.
阅读文学作品时 ,学生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 ,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精髓。解题答案要么以偏概全、丢漏要点 ;要么缺乏根据、牵强附会。要想解决阅读解题的困难 ,必须抓好一个根本 ,即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把握就是指对文学作品要前后统观、整体感知作品的主旨、内容及结构 ,加深对作品具体问题的理解 ,从而达到全面地正确地回答所设问题。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十分注重整体内容设计 ,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只有整体把握、整体认知 ,头脑中对文学作品有整体印象 ,解决具体问题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