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渗透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与观点,主要包括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阶级分析方法、民族观、整体联系观、辩证发展观等。研究认为,教学实施上贯彻唯物史观需要做到:重视核心概念的贯通性阐释;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持守共性又揭示个性;注重唯物史观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世界历史之大事,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书写时不可回避的内容。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叙述,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导向与制约;但教N-书的叙述又在塑造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反过来影响到社会下一阶段的发展。因此,以民国时期中学世界史教科书为窗口,考察国人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认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党史和新中国史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介绍,关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党史,有七个重点难点: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党成立后通过了什么纲领?党的纲领体现了党的什么初心?党成立后为什么要实行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破裂后,党为什么要发动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后,党为什么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共产党为什么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的七大为什么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为什么冒着风险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为什么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教师要通过史实,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增强"四个自信",体现历史学科培根铸魂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最初20年,是中国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的草创时期,出现了一批早期的世界史教科书。此时的世界史教科书的编纂,以编译为主要形式,以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为宗旨,对历史学的理论有初步探讨,受日本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5.
凌卫华 《文教资料》2010,(4):157-158
高中历史内容取材首先应取决于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是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新课程高中世界史并非欧美史,也不具有“欧洲中心论”倾向。我们应探索在专题史体例基础上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处于草创时期,出现了一批早期的世界史教科书。此时的世界史教科书的编纂,以编译为主要的编纂形式,以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为编纂宗旨。对历史学的理论有初步的探讨,受日本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难免会受教科书编者意图的影响。教科书编者意图的主要来源有教科书、教学用书及其他渠道,且编者意图的把握要注意结合课程标准进行,突出教科书的新特色,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体现在对新教学方向的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依据,并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具体化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干部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群 《滁州学院学报》2004,6(1):24-25,4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尤其体现在对生产力理论、社会意识原理、群众观点的丰富和发展,以及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起来的特点上。  相似文献   

10.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现代史部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举行的重要会议、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要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讲好这段历史,要以党的历史为主线,明确党的领导地位,弄清党如何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脉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巩固及其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过程.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历程,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2019年秋季,由国家教材委审核通过并投入使用的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可称为我国教材编写史上的开创之举。为达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之目的,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时要注意以下五点: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重点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学习中国近代史,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增强“四个自信”;重点学习必要的世界历史知识,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3.
涌起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在五四以后并未消亡,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大流派。其与唯物史观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在史学主张上存在着诸多相通和暗合之处。因唯物史观居于更高的理论层次,故而就两派的相互影响而言,究以新史学受影响为大,有的学者甚至发生治学方向的转变;同时,也有学者在对唯物史观部分观点予以吸收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史学体系进行修正和重构,以与其相抗衡。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对新史学派影响最为突出者,是其核心历史解释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基本进程;推动和影响社会进程的诸项原因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而与其他条件形成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史学派继续加强或重新学习唯物史观,从而使学术研究达到新的境界,其中以周予同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科书应该从不同维度凸显"想象"。在历史叙事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形象推演、虚构性的想象和具有史料性的文学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活动设计方面,教科书可以围绕文献资料、故事和历史剧、反事实想象设计活动,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在图像运用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想象画和文物图像等。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的新的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旨在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历次全会决定和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重要的编写依据。教师应充分理解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充分认识使用新教材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和培训,发挥好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涵盖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跨越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解读教材时需注意把握以下四点。第一,内容上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同时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第二,以大时序、小专题、“点一线一面”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历史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注意吸纳学界公认的、比较成熟稳定的学术成果。第四,兼顾历史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有两条基本途径,即唯物史观原理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唯物史观教育中存在唯物史观原理教材僵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通史和各专门史教材改革滞后以及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多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历史思想是从研究人出发的,回顾西方哲学人思想发展历程,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思想对唯物史观形成和产生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表述并不能真正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具有更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这种看法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新的合理方向,也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