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本学期,我为师院历史系实习同学作了一次初中中国古代史的观摩教学。教学内容是《辽宋夏金的关系》一章的前一部分,从“辽和宋的关系”到“金的建国和辽金宋的关系”。茲将个人对这次观摩教学的体会介绍于下。 (一)对教材的领会与处理。关于辽宋夏金的关系部分的教材,现用课本与1955年出版的课本不同。旧课本的标题是“北宋和辽、西夏的斗争”,“金的兴起和北宋的灭亡”。在提法上以宋为主体,在教材内容中,着重叙述了北宋与辽、夏、金的统治阶级间的斗争。新课本以“辽宋夏金的关系”为标题。在提法上,强调了各族的平等地位与各族人民间的和平友好往来关系。在教材内容中,增加了夏、金兴起,汉族和羌人、  相似文献   

2.
李德明经营夏州二十多年,在这期间,他对外调整外交策略,主动臣宋,注意保持发展同辽的联盟关系,同时开拓夏州后方基地,攻取河西走廊;对内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注重同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李德明为党项族的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李元昊建国创造了条件,是西夏政权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3.
公元1038年,位于北宋西北部边境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西夏军队不断侵扰北宋边郡,宋、夏战事不断。北宋王朝名义上派兵讨伐,可是由于当时军队战斗力弱和边境长官范雍等人的无能,北宋军队屡屡战败。1040年,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证了宋太租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后,出自巩固其皇位的需要,在北宋统一战争中,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放弃了周世宗“先北后南”的战略,失去了攻取政治腐败的辽穆宗政权的机会,给辽后继者以喘息机会,造成了辽、金攻宋和宋、金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证了宋太祖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后,出自巩固其皇位的需要,在北宋统一战争中,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放弃了周世宗“先北后南”的战略,失去了攻取政治腐败的辽穆宗政权的机会,给辽后继者以喘息机会,造成了辽、金攻宋和宋、金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辽宋天池之争是双方河东划界中的一个典型,天池位处北宋宁化军北,辽朔州之南,天池之争持续三十余年。辽宋天池之争,较全面地反映了辽宋河东地界之争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与中原王朝北宋、南宋、辽、金鼎足而立的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由于与中原王朝的频繁接触,相互往来,儒学对西夏党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的儒家思想文化具有稳定、和谐、整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强烈的辐射渗透力,对于由单纯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党项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儒学在西夏党项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初中《中国历史》(修订本)第二册中的《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叙述了北宋初年的两次对辽用兵、澶渊之战、澶渊之盟以及澶渊之盟后辽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这部分教材与试用本相比,变动较大.试用本关于辽宋关系部分的标题是一个,即《辽的建立和辽宋关系》.修订本则把这部分变成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是《契丹的兴起》,第二个是《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在第二个标题下面,新增加了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的内容.下面按课文顺序对教材作些分析并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汉族建立的北宋等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在碰撞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本课所学内容,是以后学习南宋和金对峙、元朝大一统等内容的一个范例,是学好本单元内容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北宋西北区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尤其宋与辽夏鼎立对峙的军政边防格局,使得宋政府关于调整汉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非常之多.  相似文献   

11.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土地上,除汉族建立的两宋政权外,与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在进行有关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史的教教学时,我认为应充分认识该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还应体现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有关原则:“中国历史除叙述汉族的历史外,也要叙述少数民族的历史,体现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体教学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金代儒学发展略谈魏崇武在北方,金代儒学承袭了辽和北宋的传统。金朝建国之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除了对主动投靠的辽宋旧臣委以重任外,还通过采用科举考试以及扣留宋使等手段,大量收罗儒学人才,改变了质而不文的落后面貌,从国家制度、政策、语言文字到风俗...  相似文献   

13.
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国防虚弱。”读过历史的人就一定会感到他的话要么没有讲完,要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只有“国防虚弱”。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防虚弱。”就不会给人这种感觉,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判断范围作了界定:“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西夏联辽朝和吐蕃以抗宋,是西夏与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西夏联辽抗宋,以往学界对其过程已有所论述。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从辽朝在当时东北亚所处的“国际”地位,重新审视西夏与辽宋间的政治格局;二、西夏“抗衡辽金宋三国,缅乡无常”,不仅仅是因为“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西夏自身政治地位力的消长,及其与辽宋间的利害关系。西夏经略吐蕃以抗宋,从经略对象而言,继迁至元昊前期以经略凉州吐蕃为主,谅祚以后则以经略Je厮罗及其子孙为主,从经略表式而言,谅祚以前以武力阻绝吐蕃与宋的联系为主,其后则以与其结盟共同抗击宋为主。  相似文献   

15.
耶律隆庆是辽景宗次子、圣宗耶律隆绪之弟,是辽朝中期最重要的皇室宗亲之一。他担任南京留守19年,稳定了辽朝南部边境,为对宋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澶渊之盟”签订后,他推动辽宋之间的边境互市贸易,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往来。在承天皇太后的宠爱下,他养成了桀黠的个性,对辽圣宗的皇位造成威胁。不过,辽圣宗并未激化其与耶律隆庆的矛盾,维系了辽朝中期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 ,宋、辽、西夏三政权长期并立。西夏的国土、人口、耕地 ,远不及北宋与辽朝 ,但西夏政权却长期存在 ,并与北宋、辽朝相抗衡。其主要原因 ,在于当时北宋与辽朝南北对峙 ,西夏成为维系宋辽间平衡的砝码 ,也因此形成了并非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局面。这种三国鼎立局面 ,又成为影响宋夏和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在长时间内保持了较稳定的双边关系,然而其后双方又发生了数次边界交涉问题,其中较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宋仁宗庆历(辽为重熙)年间。其时辽人利用宋夏交战之机,以领地归属问题为由挑起争端,迫使宋仁宗增加岁币,即“重熙增币”事件。尽管这一事件最终以辽宋签订和平协定而解决,但它对辽、宋乃至西夏三方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之后各民族的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成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共有两条,一是西拉木伦河,另一是老哈河,两河相汇处就是西辽河的干流.按照流域源头划分,老哈河应该是西辽河的南源.老哈河发源于燕山山麓的北侧,一直是古老的山戎、东胡和奚族的活动中心.辽王朝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终结了无休止的征战状态.于是,辽圣宗将其统治中心从西拉木伦河的左岸南徙,并在原奚族故地老哈河畔修建了辽中京大定府,老哈河流域便成为辽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因此,辽中京成为有辽一代西辽河上的两大都市文明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9.
西夏是我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对北宋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统治集团和一般文人对西夏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看法:1.视西夏为蕃臣属国,对它的乍叛乍服感到激愤;2.正视西夏的军事力量和国防压力,试图改变自身的弱点,克敌制胜;3.视西夏为弱小的“夷狄”,在文化、外交上歧视之。基于这三种看法,北宋朝野产生两种对西夏的态度:一是作为宗主大国、礼仪之邦不应与弱小叛臣或夷狄争一时之长短;二是西夏竟敢以蕞尔小国屡屡羞辱大宋,造成严重边患,故要求惩治的呼声很高,神宗朝以后愈益成为朝议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五章,集中讲北宋时期的历史。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经济发展以及北宋的阶级矛盾和王安石变法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后周的大将赵匡胤,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早就有夺取政权的野心。公元960年,谣传辽兵入境,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军行到陈桥驿,他发动了兵变,军士们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拥戴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接着他回师开封,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在此后十多年里,宋朝先后灭掉了许多独立割据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