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德育?一般定义为:“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个人的思想、品德、善恶评价等的教育和培养活动。”①德育可通俗地说成对人的品德教育。”品德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界普遍感到“难搞”的问题,甚至有点谈虎色变。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又是十分夏杂而艰难的思想和行为统一的历程,德育的依据是什么?它是在什么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育人工程?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弄清的首要问题。如何进行德育?我们又该从德育的基本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本文将阐述的是:现代德育理论基础──道德需要;现代德育的基本理论──“品德的结论层…  相似文献   

2.
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当教育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主张张扬人的个性,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时,我们审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便会发现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张扬学生良好的品德个性。一、品德个性的独特性品德是个性的社会特征之一,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品德个性是人的品德发展的心理特征(也有学者把品德个性列为人格的一个内容),它集中体现在品德认知、品德思维、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等维度上,即品德个性的独特性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郭珠玉 《广西教育》2013,(45):37-37,4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品德课则承担着品德教育的重任。然而,在现行的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小学品德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如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地“满堂灌”;学校缺乏专职的品德课教师,多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动安排小学品德课程。  相似文献   

4.
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给人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带来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很多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这又常常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我们在正确严肃地看待心理问题并采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同时,应注意走出以下误区:■一、走出心理问题与纪律问题、品德问题等同起来的误区应该说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对青年学生来说,心理上的问题容易引发品德问题。因此德育需要以良好的心育为前提,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德…  相似文献   

5.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最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父母的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则很少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而缺乏对人的个体的关注、缺乏人精神的指引,人们的行为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就会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精神的生活,人们便丧失了精神家园,即使物质生活丰富还是会陷入精神空虚之中。缺乏人精神的教育,也培养不出真正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2012,(2):53-54
曾建洪:应进行消费道德的教育。从人的品德心理的形成过程来看,勤俭节约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培养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因此,我们要通过消费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消费的意识,不可花钱大手大脚,或为“面子”而迎合别人,  相似文献   

7.
学生品德评价方法的探讨─—品德评价的量表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陈红兵品德评价是教育评价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但却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品德评价方法本身的不足。由于缺乏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使实践中的品德评价受...  相似文献   

8.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9.
目光短浅之功利主义观念的流行,导致重科学轻人文教育的大行其道。此一教育模式对学生内在品德心理结构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如果对此问题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则必将能够帮助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同时也必将能够促使我们认清重科学轻人文教育的危害,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伟业当中。一、品德心理结构三要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是由"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三种成分构成的。品德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因而也必然由知、情、意这三者构成:品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讨论之一:一些值得关注的见解本刊记者王明晖编者按:纵观近几年的幼教研究和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发现,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即“怎样教”的探讨确实不少,而关于“教什么”的研究则微乎其微。实际中,由于缺乏指导,加上教材、...  相似文献   

11.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有些家长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教育上,往往只重视孩子读书、识字、做算术,生活上只注意孩子怎样吃得好、穿得好,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有所忽视。忽视婴幼儿品德教育的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孩子太小,不懂事,教他如何做人处世,为时尚早。殊不知参天大树,起自幼苗,幼苗不正,难以参天。一份关于少年犯的调查报告表明:将近90%的少年犯之所以堕入泥坑,都是由于幼小时缺乏良好的家教,受到家长溺爱、娇纵所致。品德,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品质。通常,一个人的行动如果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就是有道德的行为,相反,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道德行为并不等于品德,只有这种行为不是一次偶然的举动,而是一贯的表现,才称得上有了品德。例如,一个孩子能经常给别人做好事,不论校内外,家内外都能坚持这样做,我们就说,他有助人为乐的品德。另一个孩子,经常拿别人的东西,经常说谎话,人们就说他缺乏好的品德,是不诚实的孩子。品德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良好的、高尚的品德不是天生具备的,  相似文献   

12.
迈向人人进修的社会──香港公开进修学院简介伍北素有“东方明珠”美誉的香港,过去数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才被认为是缺乏天然资源的香港最重要的资源。不断地充实自我,已成为生活于现代社会的香港人迎接未来挑战的首要选择,而开放式教育则为他们更新知...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品德。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幼儿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因此培养幼儿感恩意识势在必行。本文将从案例引发的思考,幼儿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三个方面对幼儿感恩道德品质培养展开浅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品德有着密切联系。良好的品德往往离不开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如果性格良好、意志坚强、善于自制,会有助于他遵守正确的品德规范,抵御不良的影响。凡是品德优秀的人都有着良好的心理因素。相反,如果心理出现偏差,则会对品德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的对象是人,即人的品德,应促进人的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然而,在现在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德育工作相对滞后,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晏红 《家庭教育》2006,(3S):4-6
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处处受到欢迎。受过教育只是在技术层面让孩子有了知识,而教养则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涵养,远不是受过教育这么简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其实需要从基础做起。这里我们请来了北京、上海、杭州的有关专家,他们对如何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全方位地进行了指导。但愿对您有用。[编按]  相似文献   

17.
冷水泡茶     
众所周知,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人的品德一旦习得就会长久地存在于个体,这是我们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保证,所以,品德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不良品德学生的心理特征、成因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 《湖南教育》2002,(13):23-23
一、不良品德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成因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一个人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重大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一是道德是非观模糊甚至颠倒。他们对诸多“勇敢与鲁莽”、“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认识不清,在道德思维水平上往往低于一般学生。二是道德情感消极。他们往往缺乏正义感、是非感和荣辱感,爱憎不明,善恶颠倒,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好冲动,对于帮助教育他们的老师同学表示怀疑、疏远,甚至仇视。三是道德意识薄弱,缺乏自制力。有的学生虽有…  相似文献   

19.
黄安焰 《云南教育》2009,(13):42-42
品德修养的好坏是评价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标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活动,对教育工作者的品德要求自然就要高于其他行业。而在当今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下,部分教师缺乏奉献教育的精神,因此师德建设备受社会的关注。笔者认为,师德建设应该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在师德内容、师德形式和师德评价机制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沈晓敏 《现代教学》2005,(11):11-13
教材以生活中的困惑为媒介,引发学生的思考: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学科,华东师大版的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在编写时是如何来体现这些的?实现德育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过去,思想品德教育缺乏时效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学生置于一个充满假设的、单纯的环境中进行说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