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惠子善譬是《新序》中讲的一个故事:梁惠王表示不喜欢惠子说话总用比喻,惠子说:“有一个没见过弹弓的人问我弹弓长什么样,我回答‘就是弹弓那样’,他能明白吗?”王摇头。于是惠子说:“应该跟他说‘形状像弓,只是弦是用竹子做的。’说话的人用大家熟知的东西来描述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来使人明白,你让我不要用比喻,做不到啊!”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比喻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让人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人们最常用的辞格之一,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礼记·学记》把是否善用比喻作为衡量教师的一个条件,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古人甚至认为不用比喻简直无法说话交际。《说苑·善说》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宾客对梁惠王说:"惠子谈论事情特剐善用比喻。大王您如果让他不使用比喻,他简直就不能说话了。"梁惠王说:"好吧。"第二  相似文献   

3.
《说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毁谤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说:“惠子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没法把事情说明白了。”第二天惠子去见梁王。梁王对他说:“请你以后讲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再用比喻了。”惠子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个人听了会明白吗?”梁王问:“那怎么才能使他明白呢?”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这样说,他听了能不能明白呢?”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  相似文献   

4.
《说苑》里有一则故事,说因为惠子爱用比喻,遭到梁王质疑,惠子则用了一个比喻巧解梁王疑心。惠子问:如果说弹的形状就像弹,听者能否明白?梁王摇头。又问:如果说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听者能否明白?梁王点头称是,信服了惠子。这则寓言说明了比喻的作用,它能够把陌生变成熟识、把抽象变成具体、把深奥变成浅显、把复杂变成简捷,使人易于理解,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5.
《说苑》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因为惠子爱用比喻,遭到了梁王的质疑,惠子便用一个比喻化解了梁王的疑心。惠子问:"如果说弹的形状就像弹,听者能否明白?"梁王摇头。又问:"如果说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  相似文献   

6.
高中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课后练习(第43页)中的“弹”字。选文如下:客谓梁惠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  相似文献   

7.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客足耳,然则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译成现代话就是:“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途’。庄子说:‘知道无用才能和他谈有用,天地并非不广大,人所用的只是容足之地罢了,然而如把立足以外的地方都挖到黄泉,人所站的这块小地方还有用吗’?惠子说:‘没用了’。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途也就明显了。”’庄子这段话见于杂篇的《外物》。人类的审美观基本可以概括为如…  相似文献   

8.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类复习题,比喻考查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直接考查比喻知识。例1:(文段)刘向《说苑·善说》记惠子论“譬”,说“弹之状如弹”则“未喻”。皇甫溰根据“岂可以弹喻弹”的意思,总括出比喻的原则:一方面“凡喻必非类”,另一方面“凡比必于其伦”。(题目)皇甫溰总结出比喻的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   ;二、   。(每空不超过15字)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要构成比喻必须做到: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具有相似…  相似文献   

9.
贾红莲 《学语文》2000,(3):15-16
众所周知,孟子散文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论辩色彩。在论辩中,他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揣测对方的心理,巧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并且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在《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一节中,梁惠王觉得自己移民转谷、用心忧民、政绩突出。但他的人民并没有增多,开篇便充满了一腔委屈与不解。  相似文献   

10.
一、亚圣孟轲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孟子”指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轲,他是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11.
<正>庄子和惠子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之间著名的辩论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学者说,《庄子》一书中,庄子多因驳难惠子而发感慨,世无惠子,庄子也就失去了相辩之人。后来,庄子路过惠子的坟墓,对随行之人讲,有人鼻端粘上了白灰,薄如蝇翼,请匠石砍去,匠石挥斧,呼呼作响,那人纹丝不动,安然无恙。宋元君想见识一下匠石炉火纯青的技巧,匠石说:“手艺仍在,但是配合的那个人死了,世间再也没有与我如此默契的搭档了。”庄子讲完故事,顿了一下,遥遥向惠子的坟墓拱手行礼,说:“先生啊先生,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1,(3):42-43
庄子视权贵如腐鼠 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呢。”惠子很惶恐,想阻止庄子,于是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13.
许博渊 《教育》2011,(7):60-61
孟子理论的核心是利义对立,以义废利。 《孟子》第一篇开宗明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劝梁惠王不必谈什么利益不利益的,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他还说过,小人一早起来就孜孜以求利益,把追求利益说成是小人之举,卑鄙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课本对“梁惠王”未作任何解释;而选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句下面,又注曰:[文惠君]梁惠王。我在所教的历届学生中,多次这样提问:“‘梁惠王’是战国时哪国的国君?”很多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5.
<正> 羊涤生先生说庄子“长于文而短于逻辑思维”,“蔽于推理”,(《庄子“濠梁之辩”与辩无胜”》)这也是在庄子思想研究中许多学者的认识。这一认识常从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去说明。其实这一认识未必正确。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有时有诡辩的现象,但庄子也是一个伟大的辩者,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与惠子的论辩中,他遵守逻辑规律的要求,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有力地驳斥了善辩的惠子。因此我以为他并不“短于逻辑思维”,也决非“蔽于推理”。  相似文献   

16.
狡兔三窟     
冯,你干嘛自作主张?!孟尝君说了,可以把债息赐给大家,对无力偿还的人,一律免除!孟尝君想派人到他的封地去收取债息。请派我去吧!可我为您收了德和义呀。一年后,孟尝君受齐王贬斥,回到自己的封地。大恩人来啦,咱们快去迎接他!在我落难的时候,百姓如此厚待我,冯当初的做法真有远见啊!狡兔三窟:比喻多留后路,以避免危险。狡猾的兔子一般都有三个窝,这样才能逃避危险。让我再为您开辟两个去处吧。孟尝君是个治国的贤才,请大王聘他为相吧。于是,冯带着厚礼,去见梁惠王。好哇,我正需要这样的人做贤相呢!对梁惠王的聘请,您必须坚决推辞。齐王听说这…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喜欢玩味的,我现在借这个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境界说”出自《庄子·养生主》篇中的“疱丁解牛”寓言故事:一厨师宰牛技术极为高超,梁惠王看了大为惊叹。厨师向梁惠王谈其解牛经验时,说了他所经历的三种境界——开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十几年后则“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巧妙高度。庄子以牛的复杂机体比喻复杂社会,以易受损伤的刀刃喻易受损伤的人体人生。意在说明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只有顺应自然,回避矛盾,才能达到“养生”之目的。这样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中发现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鸩雏子知之乎?夫鹈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新读写》2013,(7):116-117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