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心里的话总需要一个归宿,我把她放在心里,那是最安全的地方。 ——摘自和一个同学的电话记录一封信结束了女孩的生命几年前,在上海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个名叫吕晶倩的女孩,独自在家打开煤气灶开关,满含泪水地扑上去,结束了自己年仅14岁的生命。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又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校乐器队的队员。她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聪明伶俐。她为什么要那样匆忙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事情还得从前一天说起。那天正上着课,她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原因是她写了封信给本校一位男孩,信封上…  相似文献   

3.
4.
一我想那一年的冬季是寒冷的,但这并不代表那年我不懂加衣服或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来过。国庆节过后,学校开始整顿食堂。其实这食堂本就不能算是食堂,也就是几个废教室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当然进去吃饭的也是些乌合之众,因为进我们学校的也就是些垃圾人渣之类。为此我很不满,还想过转学,我老觉得来这里像是被糟蹋了似的,甚至觉得这辈子就这么完了。直到我遇见佳音。学校说整顿食堂是为了增大它的吞吐量,这个说得很形象。新食堂建成后果然实现了承诺,同学们吐的东西多了,吞的也就自然多了许多。这让我觉得学校很有预见性,好生佩服了一阵子,…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苦役”何时了有人计算过,我国大中城市的小学生一年级背的书包有3公斤重,初中一年级的书包重9公斤。造成学生课业负担如此沉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父母“望子成龙”。家长爱得越深,学生负担越重。为了让孩子在升学竞争中万无一失,有的家长同时为孩子请了好几...  相似文献   

6.
7.
谁来了     
哟,谁来了? 原来 是春雨姐姐在叶丛 上弹奏着乐曲 来了, 是雷公公敲响了藏 了好久的响鼓 来了 是小草扭动着身子 刃匕着舞 来了, 是笋芽儿边走边脱 去厚厚的棉衣服 来了 澳, 是春天的朋友 来了!、 指导老师:俞·谁来了@徐璐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三(1)班  相似文献   

8.
谁来了     
童年时,米斯、黑塞尔和凯特是和我最要好的三个女生,我们没事就爱凑在一起。一天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这正是我们几个好伙伴聚会的最好时机。“我们来讲吓人的故事吧。”米斯建议说,她总有新花样。“好哇,一定很好玩!”凯特也赞成。我看看黑塞尔,她笑着点点头,一点也没有反对的  相似文献   

9.
谁来了     
花儿开了,散发出阵阵清香。蜜蜂来了,采走了花粉,酿成了花蜜,真甜呀。风儿吹倒了小树苗,小朋友们来了。  相似文献   

10.
谁来了     
正~~  相似文献   

11.
谁来了     
下雨时, 谁来了? 哦, 是一群蚯蚓, 它们出来吸一吸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12.
谁来了     
小蜜蜂怎么这么紧张?把数字按顺序连起来,就知道小蜜蜂为什么紧张了。  相似文献   

13.
谁来了     
“呜——呜——”谁来了?是温柔的风姐姐,是淘气的风弟弟,还是爱发脾气的风爷爷? 听,她的脚步轻轻的,帮小草妹妹挠痒痒,给柳树姐姐梳辫子,还替树爷爷捋胡子,她是谁?为什么这样温柔? 听,他蹦蹦跳跳的,一会儿跳到小弟弟的头顶上掀掉了小弟弟的海军帽,一会儿围  相似文献   

14.
《红领巾》2007,(1)
谁来保护我的零花钱陶乐思刚嘀咕(dí gu)了一下,就听见一阵歌声传来:钱儿钱儿交给我,心儿心儿放轻松。一百五十固然好,一块两块也很妙。一张一张投进来,包你成为小富豪。原来是可爱小铺存钱罐们的大  相似文献   

15.
谁来了?     
每个周末的清晨,淘小弟都会背着画板去学画画,这可是菲菲姐最难得的睡觉好光景,平常只要有淘小弟在家,他准会弄得砰砰直响,拉着菲菲姐吵个没完没了。菲菲姐天天盼着周末快来,  相似文献   

16.
《陕西教育》2005,(10):63-63
7月中旬,由北大.清华、复旦和华东师大等15所国内顶级名校中文系联合发起的第二届“语文之星”夏令营开营。该活动其间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导汪涌豪教授指出现在有些中小学老师和学生运用语言越来越越无趣,说起话来众口一词,尽是陈词滥调,  相似文献   

17.
“孩子,快去睡吧!”“燕子,都十二点了,明天还要上学呢?”“妈妈,我的手好疼啊!”“莉莉,妈妈帮你来写,你去睡觉吧!……”  相似文献   

18.
我来了     
我暂且忘记自己,所以我来了。 但请你抬起双眼,让我察看是否还有一丝往日的阴影仍未飘散,宛若天边残留着一丝被夺去雨珠的白云。  相似文献   

19.
我来了     
我只记得在你乌黑的眼睛里掠过的、热情的影子因为我暂时忘记了我自己,我来了。可是,抬起你的眼睛吧,让我看看眼睛里是否滞留着往日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儿行千里母担忧,那些远别亲人乡土就读于海外的莘莘学子们更令为人母为人父者牵肠挂肚。虽早已告别了鸿雁传书的年代,但E-mail的来回,仍没有直面交流的互动,不能进行充分沟通;越洋电话又太贵,不可能长时间通话。更重要的是,一年两载也见不上一次面,无从了解掌握孩子的心性、感情的变化。加之中国特色家庭人文观念,中国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习惯于家长的精心安排而缺乏自立。因此,他们(尤其是年龄比较低的“小留学生”)的海外生活学习安全问题成了父母最头疼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