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陈晓宁丈夫汪海涛采访时,“陈晓宁事件”在海外已炒翻天。当时,他正忙着筹办博宁公司的第一个启动项目:“FISH”技术第一期学习班。据说,报名人数已超过招生人数。 汪海涛,出国之前曾在《中国青年报》担任记者,口才很好。他是一个三句话不离市场的商人。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有79名海外科学家发表公开信,认为你们是在利用严肃的科学研究,进行赢利性的商业炒作?  相似文献   

2.
陈晓宁是Gedars-Sinai医学中心深受尊重的科学家,他们已与全世界超过150个研究所共享了这些资源。其在基因诊断和癌症遗传学上的潜在应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任何人都可以从美国公司(亚拉巴马遗传学研究中心)购得这些BAC,但是,在陈晓宁之前,据我们所知,中国还没有。谁拥有这些基因库? BAC基因库是由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因“把三大基因库带回中国”而声名大噪的美籍华人女科学家陈晓宁,近日遭到众多美国华人科学家的抨击一迄今为止,已有79名华人科学家在一封公开信上署名,对她和她的“回国壮举”表示质疑。 这封在互联网上张贴并广为流传的公开信,批评国内媒体对陈晓宁的报道“存在许多不实和夸大之处”。 陈晓宁带回中国的三大基因库,曾被  相似文献   

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是否应该把网络上一些哗众取宠的"雷人"请进电视演播厅的问题上,我与年轻的电视工作者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我认为这些急于出名的年轻人利用网络炒作自己无可厚非,可是,作为电视工作者,应当小心谨慎地处理这类网络"新闻事件",不能随随便便地将这些人放进演播厅,让他们利用电视台这个"社会公器"夸夸其谈,从而达到他们哗众取宠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0,(18):102-102
在是否应该把网络上一些哗众取宠的"雷人"请进电视演播厅的问题上,我与年轻的电视工作者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我认为这些急于出名的年轻人利用网络炒作自己无可厚非,可是,作为电视工作者,应当小心谨慎地处理这类网络“新闻事件”,不能随随便便地将这些人放进演播厅,让他们利用电视台这个“社会公器”夸夸其谈,从而达到他们哗众取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人物     
陈晓宁:基因天使 8月19日晚10:30,当刚从美国归来的陈晓宁教授小心翼翼地将一片片活体基因板放入一86℃的冰箱中时,世界三大基因库正式落户中国,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最顶级基因技术的又一个国家。 这三大基因库是:人类基因克隆库(人类基因组BAC[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人类基因探针库(人类染色体FSH[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库),小鼠基因克隆及探针库(小鼠基因组BAC文库和染色体FISH探针库)。 三大基因库搬到  相似文献   

9.
炒作的历史,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经纪炒作、媒体炒作、平民炒作炒作,《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通过媒体反复做夸大的宣传。"这一解释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这是炒作的动力;二是"夸大的宣传",这是炒作的性质。有人说,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人普遍以老大自居,他们对亚洲、对中国了解很少.但也有一些美国人发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其实是非常迷人的,偶或有对中华文化起源感兴趣的,河南便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麦加".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正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特殊的年龄阶段使他们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之一.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发育逐步成熟,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形成暴力犯罪.近几年来,频频有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不少新闻媒体在对这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大肆炒作.可是具体的,媒体暴力炒作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他们对媒体暴力炒作的看法以及是否受媒体暴力炒作影响等问题,还是不确定.因此,通过专门对媒体炒作以及青少年暴力等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深究媒体炒作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的危害,了解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同学对青少年暴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与陈晓宁的这次对话,事实上发生在8月。当时,她刚刚“携基因库”回国,处在媒体的热烈包围中。44岁的陈晓宁看上去很年轻,相貌清秀,气质出众。 采访开始,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想到这次回来会受到这么高的礼遇。 中国新闻周刊:您知道,现在媒体把您称为“基因皇后”、“漂亮的基因妈妈”。 陈:是的,我知道,我觉得目前的报道太夸张了。首先,基因被描述得像个神  相似文献   

13.
贾楠 《今传媒》2013,(4):98-99
不少个人、企业或组织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的回报,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利用网络炒作推广公司、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等网络炒作从业者对自身进行炒作,用夸张的形式去哄抬和炒作一些没有什么新闻或社会价值或者价值很小的事件内容,甚至为了炒作目标不惜编排事件内容,完全凭空捏造出一个“真实”事件.网络炒作者甚至为了获得预计的网络炒作效果不惜采用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手段.网络炒作现象目前的泛滥,不仅危害了网络,更侵害了现实生活.对此,通过对网络炒作产业链的梳理,充分把握网络炒作的生成过程,以便后期能够制定有效的决策,将网络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14.
难得的自觉     
看客 《青年记者》2004,(2):35-35
近来,一女演员向多家媒体提供报料,称一知名导演与她的“朋友”发生性关系。对如此“宝贵”的线索,一些媒体如获至宝,马上重磅推出,于是,本不出名的一个演员马上又要快速成名。而《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发表联合宣言《我们不做炒作的工具》,说他们要坚决抵制那些毫无积极意义的无聊的炒作,他们将用他们所有的精力去  相似文献   

15.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16.
备忘     
有关我的所有研讨会、座谈会、新闻发布会,我能不开就不开,能逃避就逃避,甚至为此和一些部门和有关人红过脸。各个出版社都搞过请作家签名售书等类似的促销活动,而媒体总在给予积极配合。我每有新作出版,一些报纸的有关负责人带着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上门请我支持他们的工作而接受采访,如果我有错,就是我诚心地接待了他们,满足了他们,怎么现在我又成了自己炒作自己?每说到这,我就为这世道的反复忍不住要笑啊! ——贾平凹  相似文献   

17.
就像“非典”一样,并非流行的就是好的,一些号称畅销书也有其致命的症状:媚俗、跟风、炒作。 首先说说媚俗。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少人成了暴富,有人想要探究他们暴富的秘诀,于是诸如《你为什么是穷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秘诀》、《点石成金术》等一大批这样的书几乎也是在一夜之间就跻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我们且不说这些书的内容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单就其宣扬  相似文献   

18.
林忆 《新闻实践》2006,(7):56-56
新闻策划对媒体的重要作用,业界都是认同的。关键是怎样遵循新闻策划的一些实践原则,把握好“度”,避免炒作新闻。新闻炒作的几种表现新闻策划是为了使报道更能反映事物本质,更有效果,更有影响力,提高正面引导的作用。而新闻炒作主要是有些媒体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或是受利益驱动,或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心理等等,过度炒作  相似文献   

19.
从1974年北京饭店安装试用了中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标志着中国有线电视的诞生到现在,短短的20多年,中国有线电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陈晓宁介绍,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已有3000多个社区网,2000多个县级网和1000多个企业网,用户人数已超过9000万。但诱人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商家促销花样叠出。如某商场曾搞过这样的活动——只要女顾客当众脱至仅着贴身内衣,即可免费穿走一件羽绒服;某商家为吸引女顾客,打出一则广告——“购满1800带帅哥回家”,而跟随女顾客回家的“美男”的职责,就是做3小时家务;再如,有厂家“出价百万聘公厕形象大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中的一些作法,可谓恶俗,但往往能见诸报端。之所以出现这些作秀、炒作,无非是因为一些商家认定“新闻就是最好的广告”。在此,笔者无意谈论商家的道德水准,倒是想提醒媒体同行几句——对商业炒作行为,我们理应提高辨别能力,因为我们肩负着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