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文献的发现,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骄傲,同时也带给中华民族被历劫无奈的悲哀。针对敦煌文献的发现及流失原因进行论述,重点揭示敦煌文献在海外各国的分布以及敦煌文献的再生性回归情况,记录敦煌文献的发现、流失与回归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23,(7):24-25
<正>本书讲述了作者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是他一生奋斗的记录,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作者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本书可作为敦煌文化的普及读物和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范本。  相似文献   

3.
随着敦煌藏经洞于20世纪初被打开,敦煌写本曲子词文献整理研究不仅日益成为“敦煌学”的研究热点,而且中国词学研究也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值本世纪末年,敦煌曲子词文献整理研究已走过了一段与20世纪同龄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在即将进入21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是民国时期敦煌学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随着学术期刊的繁荣与定型,民国时期敦煌学也逐渐由文献刊布走向专题化研究,诞生了最早的一批敦煌学者,成为国际显学,完成传统研究范式向现代研究范式的转变,促进了敦煌学研究在20世纪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说到敦煌文化的概念,大约不能不加上“历史”二字,即敦煌历史文化。因为到过敦煌的人都知道,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突出代表,而莫高窟是历史的遗存。还有,敦煌研究院不独在甘肃和中国有名,即使在全世界也是声名赫赫,而敦煌研究院主要是研究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切入,我们发现,敦煌文化的构成要素太多了。比如,敦煌遗书、敦煌汉简、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建筑,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在这些要素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敦煌遗书。稍微留意敦煌文化的人,也许对莫高窟道士王圆禄已经不太陌生了。他的墓塔,在经历…  相似文献   

6.
谢欣 《文化遗产》2017,(4):149-156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敦煌壁画赖以生长的时代环境和文化土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有必要结合当前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不仅是我们当代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推动敦煌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Cave系统的敦煌壁画主题体感游戏设计,是以技术化的方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传播的有益尝试,结合高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将敦煌文化根植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开辟敦煌壁画艺术保护的新途径,实现对敦煌壁画艺术的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7.
易辛 《兰台世界》2012,(25):66-67
20世纪70年代之前,敦煌舞蹈在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未有相关记录,也没有敦煌舞蹈这个名称。直到敦煌壁画被考古学家发现壁画上众多舞蹈形态为现代舞蹈艺术家们研究中国舞蹈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更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与启发,在现代舞台上创作复活敦煌舞蹈。敦煌舞蹈由内而外、以舞说情,以古代乐舞为原型和基础,结合现代舞元素,既反映了敦煌壁画上的原始舞姿,又具有现代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敦煌歌辞无论对中国文学史还是汉语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而任半塘先生的《敦煌歌辞总编》是迄今为止搜集敦煌歌辞最丰富的结集。该书博采众家,校释较为详细,是研究敦煌歌辞必备的参考书。当然。任何著作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敦煌歌辞总编》也不例外。先后有项楚、蒋冀骋、黄征等先生对其进行了商补。本文择要对《敦煌歌辞总编》校勘和考释方面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沙州魅影     
我个人更喜欢称敦煌为沙州.历史上称过"沙州"的地方不只敦煌这一个地界,敦煌的名唤及管辖范围也是变化不定,想来这里四周黄沙,大漠连天,叫"沙州"再形象贴切不过了.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23,(11):116-119
<正>本书回顾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敦煌文物流散的往事,以及学术文化界几代人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乃至通过不懈努力,让敦煌宝藏以出版形式魂归故土、重光于世的艰辛历程。在“历史”与“学术”两个题眼下,激荡着国人充沛的民族情感,同时也体现了敦煌学的国际性。本书的出版将丰富读者对敦煌的认知,并成为学界研究敦煌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23,(8):29-31
<正>敦煌图案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装饰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形态。本书从多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角度阐述了敦煌图案、纹样的表现、内涵和意义,并引申出敦煌图案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过渡期:秀美精致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只存续了短短的37年,却创造了非常辉煌的藻井装饰文化。这也是敦煌建窟最多的时期,为唐代敦煌洞窟壁画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在中原政权的推动下,中原纹样大量涌入敦煌,与中亚风格相互融合,使敦煌石窟藻井纹样迎来了最为丰富且最具异域风采的独特时期。  相似文献   

12.
叙词表在知识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敦煌壁画领域叙词表的缺失,限制了敦煌壁画研究及其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敦煌壁画领域叙词表,可以为网络环境下敦煌壁画数字资源语义标注、信息检索和知识组织等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本文详细阐述敦煌壁画叙词表的构建与其关联数据发布过程,采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领域叙词表构建方法,提高叙词表建设效率的同时保证叙词表的高质量。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敦煌壁画叙词表关联数据发布和可视化,与外部词表进行语义关联,并提供开放数据服务。敦煌壁画叙词表的构建和编制,可促进敦煌壁画领域数字人文应用的开发,也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受控词表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图8。表5。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13.
敦煌,这一大漠中的古遗存,今天已经成了人类的敦煌,国际的敦煌,如今联合国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但是我们回忆上一世纪敦煌历经沧桑的伤心史,真是不堪回首。不过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许多历史的启示,档案学界也可以从中获取诸多借鉴。其中重温罗振玉与敦煌档案的一段往事,作出当代意义上的观照,则尤能洗涤心灵,化为当代档案学的智慧。罗振玉是一个杰出的档案文献学家,当他初次接触敦煌文献档案时,就被其独特的价值所震惊。意想不到的是法国河内远东学院的伯希和,早在1906年至1908年间就已经盗窃走了敦煌文献档案5000余件。1909年初…  相似文献   

14.
宁可、郝春文先生等编写的《敦煌社邑文书辑校》是目前国内收集敦煌社邑文书最全面的著作,其对敦煌社邑文书的整理、校录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也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李丹禾曾撰《〈敦煌社邑文书辑校〉补正》一文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笔者在李文之外,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参考诸家见解的基础上,从字形、词义、衍脱、句读等方面发表了一些校正意见,希望有助于敦煌社邑文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敦煌石窟艺术属于一门多学科艺术,它是建筑艺术、宗教艺术、壁画艺术民族艺术与雕塑艺术的结晶,敦煌石窟艺术历经千年,时间跨度上从北魏、西魏直至北宋、西夏等贯穿十六个朝代,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敦煌壁画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军事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生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敦煌学之所以一直作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而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敦煌文献材料在不断地公布。虽然说敦煌文献早在1900年就由王道士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但是,敦煌文献真正为人所知,应当是1909年伯希和(PaulPelliot)带着他所得到的敦煌四部古籍的精品来到北京,出示给罗振玉等人。以后,由于罗振玉、蒋斧、王仁俊、刘师培。伯希和、内藤虎次郎等人的宣传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龚泽军 《图书馆杂志》2005,24(2):69-72,83
《敦煌愿文集》作为国内最早的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敦煌愿文的集校本,其对于敦煌愿文研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在有些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我们选择了其中五十例,从原卷核对、字形辨认、词语训释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说明,以使敦煌愿文的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9.
赵倩齐迹 《中国出版》2022,(S1):100-104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历史上的敦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连接东西方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我们智慧的祖先将这些多元的文化融会贯通,经过精雕细琢,在峭壁上镌凿出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石窟艺术。  相似文献   

20.
魏晶 《今传媒》2016,(8):170-171
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竹木简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汉晋简牍的出土和公诸于世,对书法界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敦煌汉简的字体:一是笔法;二是结构;三是章法。目前对于敦煌汉简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材料的整理研究,而从字体的角度出发,研究敦煌汉简字体的文论目前尚属空白,一方面反映了研究敦煌汉简的史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敦煌汉简的研究存在着很多空白,关于其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