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诗歌成就尤为世人瞩目。历代诗坛诗人林立,诗作之多,浩如烟海。在灿若群星的诗作者队伍中,女诗人、女词人也是代不乏人。透过诗人们各自的独特的生活经历,给人们呈现出一个比较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显示了其思想价值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一诗.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当学生们都沉浸在诗句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中时,"老师",一声高喊打断了学生们的遐思.  相似文献   

3.
要求文学服务于政治的文艺环境是归来诗人从50年代文坛销声匿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要求与诗人们已经或正在形成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个性构成冲突,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以及相关的一系列文艺指导思想的质疑、挑战与拒绝。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多才多艺,擅长音律,尤善画山水,创南派水墨画法,世称文人画。他的艺术创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基本特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诗人善于吸收绘画技法,将多个独立的画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山居秋瞑》就是他这种创作特色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正>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首《剑门道中遇微雨》是陆游广泛传诵的名作。诗句中描绘了一个诗人旅途中的画面,十分动人,是诗人陆游向世人展示的一幅自画像。在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骑着一头毛驴在雨中慢行,诗人的身上有长途旅行的尘土,有喝酒时沾染的酒渍,但诗人  相似文献   

6.
审美鉴赏,有一个从艺术直觉发展到艺术体验的过程。最初是诗歌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鉴赏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经过调整最终会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画面。这主要是想象起了作用,这想象源自于文本,属于再造想象。依此循序渐进,当鉴赏者反复沉吟于这幅画面之际,他必定会参照自己平日对生活的体验,乃至化身为诗人来感受此中的滋味。此时,眼前的这幅画面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融会着他的感情和意绪,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文本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欣赏者才可以说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这个意境可能跟诗人创作文本时比较接近,但绝不可能是文本的再版,它是鉴赏者运用创造想象和联想的结果,这就叫做"再创意境"。解读文本侧重于"表",再创意境侧重于"里"。下面是两位同学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改写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文本解读的到位和意境再创的美妙。  相似文献   

7.
从这首极富乐感的诗中,可心看到秋天的美好,秋天的成熟。诗人用一个又一个鲜明的画面,形象地描绘出秋的景色;这种方法也是值得每一位爱诗歌、爱写作的孩子学习的。——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诗坛上,发出新声的青年诗人与那些建功树业的老诗人们一起合唱着雄壮又深沉的多音部的歌。在年青诗人队伍里有一个被称为“校园诗人”的群体,他们同当代的优秀青年诗人并肩跋涉在诗路上,汇合成一股新诗潮。这是新时期诗坛生机盎然的一种新景观。一九七七年岁末,高等院校涌进了间断十年之久的有特殊经历的大学生,他们来自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新课1 春天到了 ,百花盛开 ,唐朝诗人杜甫来到黄四娘家 ,一路上诗人被似锦繁花深深地感染 ,诗兴大发 ,不禁吟出“黄四娘家花满蹊……”真美啊!诗人给这首诗题名为《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读题正音 :畔(p劋n)同学们想想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2 这是一首很美的写景诗 ,同学们要充分发挥想象 ,展开联想 ,一定能学得很好!二、初读感知 ,想象画面1 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 ,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写的画面。2 轻声自由朗读 ,想象画面。指导 :声音轻些 ,语调柔和、缓慢。3 指名朗读 ,在静听中努力想象出画面。4 师 :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大批诗人直接参与上层建筑的组成,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实现对国家的管理。虽然诗人们的政治理想基本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也较能反映人民的愿望,然而诗人们在参政过程中却屡遭贬谪,常被排挤。这其间固然有朝政黑暗、官场倾轧等客观原因,但在深层的文化背景上也与诗人追求尽善尽美的政治模式,情感化形象化的艺术思维习惯以及期冀完善人格的独特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古诗的意境抽象而无形,它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与统一。而客观之象极富画面感,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把图画作为凭借,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画面,描述画面,以及在诵读的促发下回味画面的方式,把握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而理解意象,体会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2.
诗评家们从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始,从某一诗人的一首一首的诗的具体而生动意境中,产生美感;接着,这一个个的美的意境在大脑中集中,进行类比、概括,从其画面、色彩、气氛、感情基调的相近或相似之点,融合出一种美的意境类型(共性概括);然后,取其传神之点,就像画龙点睛一样,用形象性概念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共设有12个专题,选有58首诗词,其中多次出现形形色色的雨。为什么诗人们如此偏爱这"冷冰冰"的雨呢?同是对着一片潇洒雨,不同的诗人唱出了相异的情结。细细品来,唐诗宋词里的雨,多多少少是诗人们感情外化的寄托,是诗人们的"心在下雨"。  相似文献   

15.
【案例描述】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正待进行下一个环节时,有个乔小雪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认为这首诗作者描写的是清晨的景,可同学们刚才说的是夜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大…  相似文献   

16.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一课,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那么,如何有效地应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去教这首诗呢?首先,在解读《秋思》的基础上,要抓住教学这首诗的难点——充分挖掘诗中蕴含的三个生活片段,并对照三个生活片段先后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一是秋季来临时诗人客居洛阳的情境;二是深夜里诗人执笔写信的情境;三是诗人托行人捎信的情境。这三个生活片段虽然看似独立,但对于远离家乡的张籍而言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次,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情境画面,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郑敏是"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的女诗人。她的诗总是由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赋予画以诗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狐假虎威》的多媒体教学刘国华一、汉联画面,出发兴趣在讲解课文前,先投映画面。在画面上,一边是狐狸双腿在立指手划脚,半闭双眼,非常狡猾的形象;一边是老虎凶猛地腾空捉野兽,野兽们正恐惧达命的情景。学生通过看这幅投影片,对这两个动物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学生...  相似文献   

20.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诗,历来评家几乎都在“峭”字的圈子里作文章。一是艺术画面的峭,比如“得天趣,独由落后五字道尽矣”和“天然的景物,一经凑合,便成一幅极妙的雪景图”等评说,以“天趣”、“极妙”形容之,即是如此。二是诗人秉性的峭,比如“诗作于贬谪永州之后,诗人的傲睨一切的性格也力透于纸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刻画出了诗人清高孤独的品格”,“诗人在空旷冷寂的画面中,刻画了一个迎风斗雪的渔翁形象,艺术地隐括了自己(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