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伟川老师在《罕见的连环错译》(本刊2006年11期)一中,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过,然后能改”两句的通常翻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曾益其所不能”通常翻译为“增加他的才能”与“人恒过,然后能改”通常翻译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是连环错译,前一句应译为“增加他不能做的事情”。笔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杜牧《阿房宫赋》里“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句中“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这样的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是避李世民的讳,杜牧为  相似文献   

4.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认真阅读课,理解下列语句含义:‘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此,同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如何把“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呢?在长期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的经验一得心应手写出来,推敲琢磨改精彩。就是先让学生尽快地把习作的草稿写出来,然后细细推敲,反复琢磨,把习作改精彩。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有的资料解释为“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潘正奇同志在《关于“人恒过,然后能改”》一文中认为上述解释不妥,将此句译成“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这种解释有见地,但仍有不合文意之处。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阿房宫赋》一对其中的“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句作了这样的注解:“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9.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李清照名作《醉花阴》,讲到名旬“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我讲解道:“柳永说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所以‘衣带渐宽’,就是瘦了,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大家看,李清照是不是这样呢?”学生肯定地回答,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都把“挟天子”理解为“挟制天子”。这样就把“挟天子以征四方”翻译为“挟持着皇帝,假托他的名义,到处出兵。”《辞海》“挟”字义项之一是“夹持……引申为挟制。见‘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辞条下解释为:“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然后节引《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子色,发于声,而后喻……”对此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印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扰,思虑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其中主要有两处译文似觉不妥,查查别种译本亦是如此,又鉴于教材的注释上把“而后喻”诠释为“(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恐系译注者匆忙中的疏忽,现将我的意见谈出来,以求教于同仁们。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入选了《隆中对》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相似文献   

18.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世纪金榜》(全称《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延边大学出版,2003年最新版P193)对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这么一句话“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是这样解释的:“句中的‘无论’是个副词,不能和介宾短语‘从创作到演出’连用”,应删去‘无论’或  相似文献   

20.
当今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重字词,轻鉴赏;重技能,轻素质;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过去,许多人在教学中受应试高考的制约,仅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使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