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鹃 《考试周刊》2015,(21):35+4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加大了,而且提高了对文字资源的渴望。由此可见,数字化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共同发展,推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进步。由于信息化与数字化在学习中的不断渗透,高校数字信息化图书馆的理念逐渐被引入实际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云南大学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管理为例进行探究,最终总结出高校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对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代图书馆的至要职能就是使馆藏书刊文献中蕴含的知识信息资源充分地为广大读者所利用,通过读者这个中介,最终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和根本任务.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广大师生进行学习,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切实做好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是一项颇具难度的任务.随着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人们对如何准确、快捷地汲取信息和知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馆传统的闭架借阅方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从便利读者充分发挥藏书作用来看,开架借阅已成为图书馆借阅工作不可阻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书馆提供信息的能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校图书馆为适应新形势和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必须加强资源建设,提高馆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读者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终身学习将伴随自己的一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强调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价值和它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量迅速增长,各种媒体信息给人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条件,然而这却依然满足不了人们对高品位知识的不断需求。在高校图书馆面对发展的形势及其职能的合理的定位的同时,社会信息化对高校图书馆的期望越来越高。因此,图书馆的生存价值与地位,应该是当前乃至今后我们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高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对学生信息管理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使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将有效网络向无线网络转变,更好的满足了师生的各项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过程中,人们逐渐步入到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中,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此在各行各业中必须要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其中在高职院校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知识文献的核心,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之下,必须要加强对高职图书馆的建设,提升相关人员管理意识与能力,从根本上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的能力水平。因此文章主要对信息化在高职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是将信息资源集中在一起,然后提供给人们进行阅读的地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人类社会逐渐向信息时代过渡,这必将导致我们所面对的信息资源数量的急剧增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面临着深刻的管理变革,建设工作中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服务是对其成效进行评估的一个硬性指标,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数字图书馆来说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图书馆正向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信息社会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一个重要难题,因此,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尤其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在我国实现了迅速的普及,人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不知不觉的对信息技术产生了依赖,而图书馆作为人们汲取知识,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主要场所,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新型的、科学的、合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组织与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组织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 ,以便人们识别和了解知识 ,即知识的有序化。知识组织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 ;知识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具有知识组织的传统和优势。知识组织包括文献资料分类、目录组织工作、书目情报工作 ,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环节中 ,知识组织属于关键因素 ,处于关节点地位 ,做好知识组织工作 ,会促进知识流通 ,发挥知识效用 ,使知识流形成良性循环 ,使知识在传播上更快速、更广泛 ,为读者获取知识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是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既满足了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又提高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但是,信息共享空间构建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整合不足、从业者专业素质不高、对读者信息需求了解不够。为解决相关问题,必须做好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调研工作,筹措所需的足够资金。  相似文献   

13.
结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工作,阐述图书馆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涵义、思路和方法,前期工作基础以及主要开展的15项具体工作。最后总结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数字图书馆推动了图书馆事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数字图书馆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要得到稳而优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构建能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模式.基于此,文章对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转变的必要性、服务能力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分析,结合数字图书馆本身的特性,提出提升其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以期数字图书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化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通过对现实的调查并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分析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出现的错别字现象及其特征和表现形式,以便人们更客观的看待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化、网络化高度集中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设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已势在必行。文章以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背景,重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内容和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总结我国信息化建设成功大学之经验,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通过对国内五所信息化建设较有成效的大学的个案研究后发现:有着重视和切实支持信息化的校领导、集多种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IT主管与多元化结构的IT队伍、国家财政的支持、信息化体制的创新发展,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妥协与变革智慧,即"人、财、体制、策略"四大关键因素的发挥是我国大学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主要经验。论文进一步指出,我国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更多依靠"人"的因素,信息化体制不规范、不稳定是制约其深入发展的根源。因而,我国大学在信息时代的创新发展迫切呼唤大学信息化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地方院校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势在必行,且十分紧迫。当前地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尽快建立校园网或尽快完成从简易校园网向完全校园网的过度;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信息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信息机构严重冲击着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如何深层次开发信息资源,使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和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作为通用概念已然流行,但人们尚未认真审视其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而也就忽视了教育能否、为何、如何信息化等关键问题。因此,通过认真审视“教育”与“信息化”的名词关联,才能发现教育不可信息化,而教育工具信息化还情有可原。教育工具信息化的实施还需从“道”“人”“关系”“发展”等四个合而不同的层面体悟其中的道术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新故合一。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化不断发展而产生丰富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实践进程中认识教育形态的变化,发现无论信息化多么“强大”,都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信息化永远是人的“在手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