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听课时有一个习惯——总喜欢将自己摆放在学生的角度参与课堂教学。我时常会想:如果自己是一个孩子,我希望老师给我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答案是“儿童情趣”。我以为,“儿童情趣”是基于儿童心理特征.并能引起他们对课堂学习认同的一种情感和趣味。发掘儿童思维过程中的“情趣”因素,往往能够更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个留守儿童的背后是一个打工外出的家庭,是一根思念相隔的电话线,留守,到底有多少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留守与打工的人才有真正的体会。 当我第一次看到“留守儿童”这个称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班里那群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想到他们的各种心理,想到他们的各种生活现状。然后想到的就是我自己,因为我已“留守”了20多年,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那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3.
许多教师都有同感:低年级的学生难教。这并 不是说教师教不下,而是有力无处使,你讲你 的,他玩他的。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教师的语言没有贴近“童心”。低年级的教学语言,必 须适合“儿童话”的特点,但必须注意的是,“儿童话”不 是“儿童腔”,不需要你去装儿童说话。如果想让你的 话吸引儿童,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个“在”是混沌、模糊、不确定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学生作文必须由“我思”来切入。唯有“我思”的真实性,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唯有“我思”的自由驰骋才能让“在”变得色彩斑斓;唯有“我思”的独特性才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我思”是儿童个性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情感真实、思维自由、表达创新”是绽放放儿童个性,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抒写内心的“真我"所必然的。一、情感真实,启迪儿童个性展翼…  相似文献   

5.
要教育学生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新人,必须从事多方面的工作。这里只谈谈我如何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儿童共产主义的品德。过去我的班上纪律混乱。分析它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放松了对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儿童课余生活贫乏,还有是旧社会遗留下不良的影响。我针对儿童实际情况进行了教育。儿童喜欢看书,我就发动家长为儿童买好书,动员儿童自己带书,帮助他们组织中队图书馆,并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了阅读指导。例如,我教到“一个诚实的孩子”“毛泽东同志的故居”两课,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教学和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我介绍了“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同志的故乡”给儿童阅读。儿童为了要探索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大家纷纷找这两本书去看。他们看了以后,对领袖更加热爱了。  相似文献   

6.
彭杰 《少年世界》2018,(1):43-46
“我长什么样?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别人是怎么评价我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聚焦于一个中心——儿童的自我感正在逐渐形成。“儿童通过与人和生活环境中物品的最初互动开始,形成了组成自我的三个关键因素: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  相似文献   

7.
何琦 《课外阅读》2011,(1):175-175
我所工作的单位——创新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所接纳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其教育,较之其他儿童,更具难度,更具挑战性。我们学校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大环境,赢得社会的认可,推行了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包生”制度。“我”作为一名任课老师,也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包生老师”。  相似文献   

8.
我是五年级班主任。班上儿童有一个不好的习气,就是喜欢乱起别人的浑名,什么“大疤”“小疤”……喊个不停。儿童之间,常常因此争吵起来。起初,每当儿童争吵的时候,我总是把他们一齐喊到办公室,要他们各把事情的经过讲一遍。  相似文献   

9.
听、读、说、写相辅相成,成为一体。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为主,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逐步过渡到又说又写,说写结合。这是一项语文教学的基础工作。我的初步做法和体会是:一、鼓励儿童敢说。刚入学的儿童对学校情况陌生、胆怯,不敢当众说话。因此,儿童一入学就要培养他们有敢说的勇气。我在开学第一堂课,请儿童自我介绍:第一个儿童讲“我叫什么名字?”第二个儿童加一句:“我是什么人?”第三个儿童  相似文献   

10.
“被剥夺”儿童大多数人通常认为:“被剥夺生活必需品”或“生活条件差”的儿童来自一个界限不明的由于某种原因而陷入贫困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可被称为“下层社会”。这种看法包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上的贫困与“被剥夺“儿童之间有某种关联;企图对此做另外的解释是思想幼稚的表现。对这些儿童的另一较为委婉的称呼是“文化条件不利的”儿童。在谈到“被剥夺”儿童时,我指的是那些或在身体上,或在情感上,或在智力上有缺陷的儿童。与那些来自富裕家庭,有着丰富的游戏环境,在多样的游戏和精力充沛的  相似文献   

11.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每一个与他做游戏的人都会是他最喜欢的人。在家里我常和孩子互换角色做游戏,表演生活中的事情。有一次我当孩子,女儿当妈妈,表演吃饭时孩子留恋电视怎么办。“妈妈”(孩子演)走过来对“孩子”(妈妈演)说“好孩子,你看吧,看完了再吃饭,看电视会长知识。”我常阻止孩子在  相似文献   

12.
“教材诗人”王宜振,有40多首诗歌被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他是人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谈及儿童诗歌的创作体会,王宜振说:“我对诗歌创作只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对童心的敬畏。”怎么理解对童心的敬畏呢?王宜振解释说:“儿童是弱小的,童心是纯洁的、天真的,是善良可爱的。我只有对儿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为儿童写作,才不会伤害儿童,进而滋养儿童的心性,呵护儿童的心灵,使儿童健全地成长。以敬畏童心,为儿童写诗,写出的涛儿童才会喜爱。”  相似文献   

13.
教师以“一篇日记”为题,要求儿童作文。有一个儿童在他的本子上写着: “星期日,我外婆家去,外婆在送米,真是忙得很……”教师把它改成:“星期日,我跟妈妈到外婆家去,外婆忙着送米给姨妈……”这个儿童接到了作文本,在这篇文章後面写着:“那天我妈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一、古诗、古词、古文——孩子成长的“母乳”从小多读一些经典诗文、名家名篇,除滋养…  相似文献   

15.
柴丹 《福建教育》2022,(4):60-61
<正>最初被推荐阅读《童年美术馆》时,我以为这本书的主题大约与“儿童艺术教育”有关。“美术馆”引发的联想是阳春白雪,至于“儿童美术馆”,恐怕更属于专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工作范畴,与普通的孩子和家长没有太大关系——这样一个“狭窄”的主题,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但善解人意的编辑朋友提醒我:“你继续看,不要看到艺术就害怕,人家说的不是你想象的东西,人家讲的是——教育!”听她这么说,我想,或许这本书讲的不是狭义的“美育”,而是广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识字教育中,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结合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且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儿童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和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那么“这支火把”就点燃了,而且将越烧越旺,永不熄灭。  相似文献   

17.
王日出 《父母必读》2009,(10):88-91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父母必读》的特派记者,我现在在“Parenting & Me”电台,这是一个专门面向父母的电台。这里所有的主持人,嘉宾都是孩子。按他们的话说:只有站在“我”的角度,才能真正了解“我”,现在,和我一起走进这个儿童世界吧!  相似文献   

18.
课题(幼儿科学教育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①,经几年的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实验证明,幼儿科学教育是开发、培养儿童认知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也表明,幼儿科学教育与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创造想象、创造能力有着极好的结合点。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表现欲望很强。如:在“学建斜拉桥”活动中,儿童将桥架比作巨人,将斜拉索比作巨人的手臂;在“假如我有翅膀”的想象中,儿童争先恐后地说:“假如我有翅膀,上幼儿园就可以不用挤车了……”,“假如我有翅膀,妈妈打我时,我就可以用…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20.
若结识一个心理学家,或那些从事心理学工作者,人们可能都会试探性地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但我们很少向儿童问这样的问题,那么,儿童是个心理学家吗?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吗?我们先从一个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说起。我们都熟知“捉迷藏”的游戏,这种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躲藏者”必须让他人不知道自己躲藏的地方,不好找寻到自己,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藏者”和“找寻者”都必须要揣摩对方的心理,想一想哪是安全的地方?他会藏哪?成人在与儿童玩这种游戏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成人作为“找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