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韬 《中国文化》2007,(1):141-142
文輝本嶔崎不賓之士,每引自由獨立之說,借爲射闢邪,奈不能暢其言而展其蘊,乃匡鼎杜門,筆說寒柳堂詩,豈解頤已也,乃發皇義寧心曲,并自寄其幽憂之懷。  相似文献   

2.
谢泳 《中国文化》2007,(1):143-144
我的朋友胡文輝,去年把陳寅恪的全部詩都箋證出來,承他不弃,送我一部完整的打印稿。我在一年的時間裏,斷斷續續讀完了。今年八月間,我在北京的“布衣書局”裏亂翻書,偶然看到一册舊稿本。書店的老板告訴我,此稿本是廣州中山大學羅孟韋教授家裏散出來的,個别部分已被蟲蛀,但基本不影響閱讀。書店的老板胡同先生也是舊識,他每天都寫販書日記,今年三月間的日記裏提到過這個稿本,還特别提到其中抄了陳寅恪的詩。胡同的日記天天都在網上,看到的人當不在少數,據說文輝兄好象還問過他,但不知道爲什么他没有要下這個稿本。我想還是胡同没有說清楚,如果文輝兄看到原物,我想他一定不會猶豫。不過現在這個稿本到了我的手裏,和到了他的手裏一樣。  相似文献   

3.
張求會 《中国文化》2010,(1):190-197
<正>胡文辉君的《陈寅恪诗笺释》(以下简称《笺释》),从打印稿算起,在前后近六年的时间里,我先后研读了三遍。六年前,承文辉不弃,约我为《笺释》作序。既已佛头著粪在先,索性狗尾续貂於后,三次校读的所见所感似不得不书。  相似文献   

4.
胡文辉 《中国文化》2007,21(1):136-140
原詩無題咏張群内閣舟中悵望夢難尋,绣被焚香夜夜心。武帝弘規金屋衆,文君幽恨鳳弦深。催妝青女羞還却,隔雨紅樓冷不禁。寫盡相思千萬紙,東墙消息費沈吟。箋釋無題咏張群内閣張群(1889-1990),四川華陽人,字岳軍。早年留學日本學習軍事,與蔣介石是同學;抗戰後任軍事委員會秘書長,1938年任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黨內所謂“政學系”的主要成員。  相似文献   

5.
武黎嵩 《中国文化》2011,(1):181-188
陈寅恪先生《诗集》有两首题为《寄卞孝萱》的诗,这两首诗陈寅恪先生遗诗残稿中没有,唐筼编诗目不载,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陈先生手稿。此二绝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这两首诗。时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陈寅恪寄诗》文,试图揭示此诗背景。  相似文献   

6.
田青 《中国文化》2004,(21):168-170
近读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初编》,在《书魏书萧衍传后》一开始,先生引了《魏书&#183;萧衍传》中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侯景之乱”的主角侯景“戏侮”被围困台城的萧衍说:“城中非无菜,但无酱(将)耳。”  相似文献   

7.
湯一介 《中国文化》2012,(2):234-237
《马一浮全集》即将出版,该书的主编吴光教授约我写篇序,实在不敢当,但出於对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应了。我必须说明,这篇"序"只是我学习马一浮先生着作的一篇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8.
刘正 《寻根》2008,(1):112-122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大名鼎鼎的义宁陈氏,其始迁祖是陈寅恪的六世祖陈腾远.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張仲民 《中国文化》2013,(1):166-173
有关陈寅恪先生在复旦公学读书时的情况,现在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蒋天枢先生选录的陈寅恪先生在文革中的“交代稿”,及蒋先生的一些推测:“光绪三十一年乙己(1905),先生十六岁,在日本……先生患脚气病,须异地疗养,遂回国,在家休养年余”(1967年第七次交代稿)。  相似文献   

11.
12.
張求會 《中国文化》2012,(1):122-131
2011年2月,赵灿鹏君披露了原载于1916年10月17日《民苏报》(北京)、署名"陈寅恪"的一首七律《寄王郎》:泪尽鰤鱼苦不辞,王郎天壤竟成痴。只今蓬堁无孤讬,坐恼桃花感旧姿。轻重鸿毛曰一死,兴亡蚁穴此何时。苍茫我亦迷归路,西海听潮改鬓丝。  相似文献   

13.
張伯偉 《中国文化》2012,(2):238-238
余生七龄,即遭丙午之祸。四凶肆虐於上,狡童横行於野。图籍之厄,酷於秦火;师儒之运,沦为元九。是时也,文化不毛之地,尽诵毛语;千载文明之邦,惨罹明夷。年十六,负耒耜於黄海之滨。耕作之隙,惟以读书为念,其奈无书可读。每观潮涨落,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大学燕园,人们常常看到,黄昏时分,有两位老人绕着未名湖漫步同行。他们绕着这个“有名”的湖不知有多少圈了;还会再绕着同行,也许十年,也许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秋季,我有机会到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作关于大学文化素质问题的讲演,题目是:《大学生需要什么?》听众之踊跃,情绪之热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张求会 《中国文化》2014,(2):243-246
我和李开军兄交往之前,已经和他的导师郭延礼先生有过数次亲承謦欬的机缘。郭先生与我的导师管林先生,同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界的前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两位先生都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我十分敬重的师长。  相似文献   

18.
羅志田 《中国文化》2006,(1):175-186
據說近年有所謂“陳寅恪熱”,致引起好些人不滿意,已出現一些試圖“降溫”的反思文字。其實近百年來,學術和學人何曾真正“熱”過。如今是市場時代,歷史電視劇中的帝王將相下論正面負面,每日都在思考“銀子”問題,真可謂傳統的再  相似文献   

19.
范曾 《中国文化》2006,(1):227-230
余自總角之年,漸識家學。每讀堂中曾祖伯子先生聯:“攬轡登車,一世澄清須滿志;讀書閉 戶,萬家憂樂盡關心”,中心勃鬱,知君子之行藏,不惟獨善其身,亦且兼濟天下。先嚴子愚先生 則諄諄以告先祖仲淹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寧鳴而死,下默而生”、“下為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先生坚执中国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种族与文化的学说治史说诗,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识,通解历史上的文化中国。而实现此一学术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础上,对摄取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载籍和历史人物,进行诠解和阐释,以重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人物的心理结构。在这点上所有历史学者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