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生活在农村的通讯员,从1995年起,一直自费订阅《中国记者》,当读到咱刊2003年第11期“声音”栏目中山东省孙建清同志的文章《怀疑这些辉煌的数字》一文时,心中不由地产生了一种难以接受该文观点的感觉(编者:孙建清同志在文中怀疑通讯员10年发  相似文献   

2.
我自1985年以来.年年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杂志.10多年中.100多期刊物.文章篇篇必读,使我从写稿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1985年,我还在读高中,就报名参加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习.每月按时收到《新闻知识》杂志,我边学知识.边试着动笔写作.到1988年就在省级报刊、电台、县广播站发稿380余篇.被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奖励。1990年.采写的《八扇沟ic年建房没占耕地》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土地管理局联合举办的珍惜土地有奖征文鼓励奖.1995年采写的《关心教育的好代表》获商洛地区人大好新…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4.
把好数字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中数字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记得有一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搞好养老保险工作的稿子,稿中提到这个乡每月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养老金。因此县此乡都较贫困,我便问作者这些钱是否每月都能及时给老人兑现,经过核实没有。这一问作者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从县里听别人说的,并没亲自到这个乡去采访,要不保险金就改成100元吧,这样更保险些。”还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篇通讯员来稿,稿件写一位农村青年通过自学掌握医术,悉心为乡亲们防病治病的事迹也较为突出。但感到不足的是,稿中主人翁自学的情况交待太少。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主题更深刻,我接通了这位“老”通讯员的电话。当我提出问题后,他那边开口就说:“这还不好办,你就给他写上自学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吧!”说完又补充道:“你看这些行  相似文献   

5.
南方某青年报曾刊登《女大学生雇保姆》一条消息,报道武汉某高校九七级女生小李在宿舍里雇一保姆,扫一次地3元,整理床铺2元,洗一桶衣服5元……有时碰上小李高兴,还会给保姆5元到10元小费。这些保姆费都是小李从家里拿来的。小李说:“我的老爸是温州一家私营服装厂的老总,他怕我累着,总是每月给我2000多元钱。我请人做事,他是支  相似文献   

6.
练小川 《出版参考》2014,(10):18-19
正传统出版,自费出版,哪个途径更有利?凭自费出版科幻小说《羊毛》成名的休·豪伊,一直在宣传一个理念:自费出版为作者提供的机会并不逊于传统出版。他认为,自费出版的成功代表,不是休·豪伊和阿曼达·霍金这些收入百万的作者,而是那些从自费出版每月收入几十元、几百元的普通作者。这些人以写作为乐,自费出版给了他们一个赚钱的机会。如果自费出版的收入能买几杯星巴克咖啡,或支付一个月的电费,或偿还一个月的房贷,这就是自费出版的成功。豪伊一直在收集这些普通人自费出版的成功故事,希望积少成多,引起媒体注意。他开辟了一个网络论坛,鼓励自费出版作者自报每月的销售收入,上千人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的销售数据。但是这些零散的事例缺乏振聋发聩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电视娱乐节目,即“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①如今,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在“娱乐至上”的理念指引下,着力打造了诸如“电视歌唱真人秀”“电视综艺娱乐晚会”“电视文化脱口秀”等类别多样且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娱乐节目.比如:湖南卫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电视歌唱真人秀《我是歌手》、电视亲子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推出的电视音乐评论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推出的综艺选秀类竞技节目《中国达人秀》等.  相似文献   

8.
何抒扬 《传媒》2012,(3):64-65
在北京的时候,我每个月至少要从报摊购买10种以上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北京科技报》、《中国国家地理》、《航空知识》、《兵器》等,这些杂志每本大约10元左右,总共花费不足200元人民币。然而到了瑞典来留学,我每月到报摊购买杂志的爱好就不得不"戒  相似文献   

9.
视野     
《视听界》1999,(5)
十年来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描述1999年第4期《中国电视》刊登胡智锋文,描述了10年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他认为十年来中国电视本体建设有五个标志性阶段: 一、电视纪实。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90年代初推出,标志了中国电视“纪实”的开始。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出现,使电视“纪实”达到了它的高潮。电视的“纪实”一时间成为电视业内外竞相标榜、推祟的时尚,甚  相似文献   

10.
创刊于2006年元旦的《扬州时报》推出“租报”举措,在相对平静的扬州报业市场中吹起了一层层涟漪。一时间“租报”看报成为广大市民街头巷尾的话题。“租报”无需支付任何押金,读者只需付低廉的租金便可。《扬州时报》有两种不同的租报形式,一是租阅完全版的时报,每月4元,全年40元;一是租阅其每个周四的《赢周刊》,每月一元,全年10元,并通过“小红帽”发行网络按时投递和回收,不给读者增加麻烦。这种新颖的发行模式在扬州是首创,在中外报刊史上也属罕见。通过数月“差异”的“入市”实践,《扬州时报》发行量节节攀升,现在直逼5万份,广告收入也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河南临颖县北街学校郑颖勇:为了能够写好通讯,掌握写作技巧,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杂志。其中“写作杂谈”、“当好通讯员浅谈”、“刊林漫步”、“采写体会”、“新闻标题写作”等栏目成了我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及时地报道学校和其他单位新近发生的大事。仅两个多月时间,县教委主办的《教育简报》上已有我8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杂文《莫使升旗仪式变集会》被推荐到省级报《教育时报》刊登了。4篇通讯已在市电台播出。现已被吸收为电台通讯员。  相似文献   

12.
每逢节日,尤其春节、“五一”、“十一”三个7天长假,自费订阅报纸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休息在家,正是阅读报纸的最佳时间,可是,电视热热闹闹,报纸却是冷冷清清,不是缩版就是休刊,几乎读不到报纸,多花或白花了7天的报费,尤其2月份花一月的报费,只能读到21天报纸,这合理吗?节日报纸缩版、休刊,几十年如此,见怪不怪。但是,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做法,它的合理性就有可置疑之处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明确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相似文献   

13.
论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是怎么回事?与卖书号有何不同? 这类问题我好象过去从未接触过,因而1985年4月在四川省峨眉山第二届全国出版研究年会上听到这一系列问题时,颇为茫然。后经请教行家,再回忆一番,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早年也搞过自费出书。那是1939年春天的事。我利用当时在广西全州(县)的国民党步兵学校迫击炮训练班学习三个月的伙食津贴,由衡阳岳南印刷局代印了一本小诗集《漂泊之歌》,共500册,每册定价0.12元,出书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曾在街阳、衡山、湘潭一带出售过。当时在桂林的陈原同志还曾在《救亡日报》上  相似文献   

14.
10年前,我在一家小书店欣喜地买到一套老画家黄永玉先生的文画“杂交”作品集《永玉三记》:大24开的版本,每页正面是别出心裁的画,反面是百余字的妙文。通读下去,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极富现实批判主义意味。加上文字老辣,堪称是文画合一之“绝”。后来听说黄先生又在香港自费出版了“后三记”,可惜没买到。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湖北省房县农行白窝营业所邢勇:我是《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每月都要专程到10公里外的邮局购买《新闻与写作》。刊物上“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作品评析”、“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等栏目,是我最爱看的。每次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她,就像捧着久别女友的信笺,如醉如痴地读,在与之“甜蜜温謦”的会晤中,我收获很大,仿佛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课。我在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指点下,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用稿数越来越多,今年截止10月初,我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中学语文教研组杨明伟:听文友们说《新闻与写作》这本杂志很“实惠”,读后令人受益。于是,在1995年度的报刊订阅时,我自费订阅了一份。一看,第1、2期,果然“别有洞天”,后来,全年12期我都一一地细细研读了。诸如刊中的“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写作杂谈”等专栏对我们如何写好稿,如何多刊稿,确实是雪中送炭。“新闻标题写作”、“散文赏析”、“知识与趣味”成为我语文教学的“好材料”。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因此,在这一年中,我写作、教学双丰收。这一年,我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西江日报》等新闻单位刊稿100多篇,并被上级评为“积极通讯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芝麻官闲暇无事,随手从桌案上拿起今年的第三期《新闻爱好者》阅读起来.他越读兴趣越浓,并脱口说:“文章真好!”“啪!”惊堂木重重地拍了一下.芝麻官大叫着:“胡说,真是胡说!”气得脸都发紫了.服侍他的衙役忙问:“老爷,为何生气?”停了一会.芝麻官才说:“《新闻爱好者》是每月10日出版.竟然有人说我在1988年3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报道是近几年来电视新闻中异军突起的新项目。在总的原则上,电视批评性报道和报纸的批评性报道是一致的,但又有它的特殊性。电视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批评性报道搞好?不少电视台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下面谈谈个人对此的思考。(一) “四人帮”粉碎以后,较有影响的一条批评性报道《王府井商场旁的小轿车》是在一九七八年播出的。它批评一些同志用公家小轿车上街采购商品  相似文献   

19.
《我的奥林匹克》是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一档以“人物与奥运的关系”为关注点的电视人物专题节目,每期节目时长10分钟。《我的奥林匹克》自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奥运主题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别样的魅力与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