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焦点关注     
《中国记者》2014,(2):126
"记者国考"开考相邻考生不同卷1月18日,2014年中央在京新闻单位新闻采编人员岗位考试在北京印刷学院拉开大幕。今年是全国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首次开展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考核,各单位对此都十分重视。此前,已有部分中央新闻单位独立组织新闻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考试,各省(区、市)也已陆续开展。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和规范化,中央在京新闻单位新闻采编人员考试办公室在每个考场都放置了无线信号干扰仪。考生进入考场,要按照规定将手机等通讯设备关闭、统一存放,考试结束后方可取回。考试中,每30名考生安排2名监考员,考场所在楼层还有多名流动监考员巡视。同一个考场中有3套不同的试卷,相邻两列的考生使用的是不同类型的试卷。  相似文献   

2.
一场考试结束后,我们常常能看到考场记录上“一切正常”的字样,但细心看来,表面上一切正常的考场上难道真的一派祥和吗?在规定的时空内,从考官的价值观出发,诚然有可能一切正常,但是绝对不可能什么事情也没有上演。有人隐秘作弊而考官浑然不觉,有人惊见试题熟稔而窃喜在心。然而,在考场记录的叙事过程中,简单四字便武断地固化了异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3.
话说贡院     
贡院是与考试有关的地方。北宋时,地方开始设立贡院,以满足考试需要。南宋时期,贡院普遍修建,在城市中很常见。明清时期,北京顺天贡院规模仅次于皇城,地方贡院则成为各地最大的建筑群。其中,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的江南贡院,经不断扩展,至晚清时规模宏大,仅考生号舍就达20644间,与北京顺天贡院并列全国考场之首。清朝末年,改革科举制度的呼声高涨。1905年科举被废,贡院失去了依存的土壤和原本的作用。各地贡院渐遭拆毁,现今已无完整遗留,仅个别单体建筑幸  相似文献   

4.
1997年高考期间,广西陆川县发生大面积舞弊案件,结果500多人考试白考,200多已被录取的学生被取消入学资格,66名有关责任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8年全国高等、中专教育自学考试,广州地区共有204名考生被查出有违纪违规行为,夹带、偷看、传递、顶替、旁窥、互抄、带卷走等作弊方式五花八门。1998年高考中,湖北省79名考生因违纪舞弊而被处罚,他们或抢夺邻近考生试卷,或请人代考,或夹带照抄,或在试卷上做  相似文献   

5.
现在各种比较重要的考试都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或用编号)密封起来,这样,可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的情况下评卷,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考试结果。封卷评定等级的办法并非近代才有,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据唐代《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者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不过武则天所创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学考试的一套制度。到了宋  相似文献   

6.
"宾贡"一词自《周礼》中出现直至唐代,其意涵不断演变和丰富。在唐代,"宾贡"既指外邦纳贡献方物和地方荐举人才时所行礼仪,又指地方贡荐士子。唐代出现留学生以后,"宾贡"又指宾庭贡士,也成为专为留学生设置的宾贡科的简称。唐代宾贡科针对留学生的"每自别试"并非另行考试,而是阅卷时区别对待,放宽判卷标准。宋代仍设宾贡科,但因实行糊名誉录制度,单独举行考试。"附名榜尾"的放榜方式,唐宋没有变化。唐代宾贡科及第留学生有多种去向,既可在唐为官,也可回归本国,甚至充任唐朝使者,愿意终老唐土者朝廷也不作干涉。  相似文献   

7.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乾隆九年整饬科场史料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入关后,沿用科举之制选拔人才,并就防止考生作弊制定了明确的条文;“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如有倩人代试者、代与受代之人一体枷号问罪.搜检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但是,作弊之风屡禁不止.乾隆九年,时逢甲子科,大比在即,为清理科场弊窦,出谋献策的奏折如雪片般呈达乾隆帝面前,然而顺天乡试伊始,就搜出怀挟二十一人,第二场又搜出怀挟二十一人,贡院门外被考生抛弃的蝇头小卷不计其数.如此大规模的舞弊现象,促使乾隆帝出台进一步整饬考场的规定和措施.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军机处上谕档.  相似文献   

10.
夹带,又称怀挟,是指考生把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书籍和文字私藏在应用科学物考具之中带进考场,以备答卷时抄袭,这是科举时代士子场闱作弊最常见的方法。明清时期,科场夹带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猜题习作及优秀考卷汇集成的程文,对科场夹带作弊,历朝严禁,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不是一下抓获数干名作弊考生,“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仅是药品零售界的一项常规考试而已。 据报道,在2014年度中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多地发现大规模集体作弊现象。在西安市的7个考点中,共查出作弊人员2440人,最多的一个考点查出近800人,是陕西历年来执业药师考试中作弊最严重的一次;此外,四川共发现1070人舞弊,云南省查处作弊考生1027人次。  相似文献   

12.
3月30日、31日,全国36万考生同时参考每个考场配备了7名考务人员,比高考还严有的考生中途退场,有的晕倒,大部分人的表情不轻松司法部长考场巡考,质疑"考试露题传闻"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地名中,有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贡院西街、贡院东街。北京市档案局、档案馆便座落在贡院西街。贡院就是考场。自明代始封建皇帝在这里开科取士,“邦国举贤者于王”因得名,是我国最高封建统治阶层选拔人才的地方。贡院座落在建国门内大街路北。元、明时期属明时坊,乾隆时属正蓝旗,是在元代礼部的旧  相似文献   

14.
王力  王凤杰 《兰台世界》2009,(10):58-59
硃卷是明清乡、会试考生试卷,因在封卷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故称殊卷。其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科举文学文献与人物传记资料两方面,对研究贵州清代文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弊手册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防治作弊先要了解作弊。作弊手法,大致如下:第一大类:独立作弊一般是将知识点见诸文字,夹带进入考场,然后伺机照抄。最常见的是写在纸条上,也有直接将书本带入考场的,还有写在胳膊上、腿上、衣服上的。如果事先能进入考场,那么桌子也是极好的载体,照抄方便且不易被发现。刚刚承担了考试任务的教室的桌子往往变成大花脸,尤其是在大学。衣服是作弊者很看重的一个因素。高考时,虽然正值天热,还是有很多人穿得一层又一层,有人干脆穿上军用背心,上下左右都是口袋,能藏很多“知识”,而且还可分门别类,便于应  相似文献   

16.
持记者事先应举报观点者,其推理的前提是当 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廉洁勤政,真心实意抓考场纪律。如果这个前提条件不存在,那么推理就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湖南省嘉禾县高考作弊已是公开的秘密,40%的考生大规模舞弊,郴州市教委的巡视员却称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这是因为考生、学校、当地政府已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关部门自身就是作弊的纵容默许者,要指望他们查舞弊,岂不是天方夜谭? 再说,事实上也未必没人举报。有消息披露,广东省教育厅曾接到电白考生举报,遂发文要求防止通讯设备作弊,仅此而已。试想,嘉禾、电白舞弊案,不是被当地…  相似文献   

17.
电子档案在自考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高扬 《浙江档案》2003,(10):20-20,32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规模、社会化的教育形式,记录和见证自学考试不断发展的历史证据,最重要的就是各级自考管理部门保存完备的自考生考籍档案。自学考试考籍档案是自考生从首次报名、考试到最后毕业这个过程中各种情况和各科考试成绩等的历史记录,内容包括考生报名登记表,合格课程试卷,免考、转考材料,犯规舞弊材料及奖惩材料等。自考生电子档案就是将这些信息采用键盘录入、光电阅读、数码照相等方式输入计算机,以数据库和图像等形式存入存储介质(如磁盘、光盘等),供查询、转考和毕业审定等使用,是考试机构管理成绩…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度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中级试卷,在联系出版工作实际、注重测试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方面,又有较大提升。其中一个方面,是把初级和中级辅导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于一道综合题中进行考核,并且不  相似文献   

19.
一是题量过大,难度过高。考试结束后,考生们议论最多的就是题量的问题。此次考试试卷总分200分,120分集中在单选题和多选题上。许多考生说:我做完选择题就还剩半小时了,后面还有论述题、计算题,题量太大了。我本人在考试时,就没有看到一个提前交卷的。另外,反映题目太难的人也不少。从考场出来,大家都觉得心里没底,一些人说:我从来没有考过这样难考的题。更多的人担心自己不及格。据说,将有40%的人不能通过考试,许多人都对自己估计的成绩不满意,一些“老中称”则抱怨说:如此大的题量,需要记忆的东西那么多,我们怎么考得过年轻人!  相似文献   

20.
李国荣 《历史档案》1998,(2):130-131,136
清沿明制,科场之誊录,只限于乡试和会试,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和最高一级的殿试,其试卷则不誊抄,考官直接评阅原卷。于是,在这两级科考中,特别是殿廷考试,逐渐形成了不管文章好坏,单看字体端指与否的评卷标准。这便是人们指斥的清代殿试中极不正常的“抑文重字”之弊。殿试重楷法,缘于翰林之选。有清一代,“朝廷重视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计也。”①翰林宫为清华之极选,专掌论撰文史之事,例由殿试录取后的进士补授。对这一天下土子仰望的职位,其选用却只重指法,而忽视章法。史载:“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考用白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